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2012-11-06 07:39:02)
标签:

明珍罕

中国

雕母

洪武通宝

分类: 雕母与母钱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兼议某些雕母祖钱的遗存和历史上藏家的防锈处理问题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元1368年,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即位,年号洪武,并开铸洪武通宝钱。长期以来,泉界泉谱皆认为明代雕母钱发现止于嘉靖,即嘉靖发现存世雕母后,其以上年号(包括年代)再无发现雕母祖钱。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自唐朝开始,铸钱逐步改范铸为翻砂铸以后,令人眼光缭乱的各代各品种和形制的铸币皆应有雕母或者祖钱,而这些同样可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雕母或者母钱最后都哪儿去了呢?不错,雕母祖钱因为本身数量的稀罕,导致遗存下来的概率大幅减少,但是,这种数量与遗存多少的低概率并不能说明那么多雕母都消失殆尽了。这正如某些史上铸量很小的样钱、行用钱,还有所谓“孤品、仅见”的遗存一样,何况延续千年的成百上千的雕母(无论材质),在清代或者明嘉靖年之前实物,怎么会忽然之间便没了踪迹了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从道理上、逻辑上乃至一般规律上去看,明嘉靖年之前的各代雕母绝不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前我已经展示过若干枚明嘉靖年之前的雕母祖钱,便可以有力证明。这里无非借题再发挥一下,进一步阐明这个道理。

    事实上,雕母祖钱自其诞生以来,无论今人还是古人,皆把雕母祖钱作为钱中极品对待,其地位和价值至高无上。因此,雕母祖钱因为真正身份地位,必然会得到历代泉家和获得者最高等级的刻意保护直至秘藏。进而由于其数量的稀罕,因此,其被极少数人获得并秘藏后,就可能长期不会露面,那些喜好著谱的泉家,自然也得不到丝毫机会去见识其真容。这就是自南宋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及至1949年后的近20年间,大量泉谱出现后,诸谱仍然极少记载清代之前雕母钱的基本而重要的原因。

    我收藏的许多雕母来看,这些曾经被秘藏的各代雕母祖钱,大多数都施以了有效的防锈术。而这种防锈术,极少有泉家去了解和认识,也未见记载论述。包括某些泉界名人专家,甚至根本就未见过。这里,因为有点私心,我原来并未刻意提及。根据我多年前所获和与秘藏某些雕母的民国遗老的交流,以及另外庙藏罐装雕母的认识,这种针对雕母或者母钱(包括某些高精铸样钱),所进行的防锈术,就是通过使用蜡和朱砂涂抹来达到防锈目的。有些雕母、目前或者样钱上的红斑,其实不是红斑锈,而是防锈朱砂。今有伪钱采用此法,但是,其仅得其表,要害的东西仍无法做到,此暂不多表了。

    上述之言,仅做一个铺垫。为的是诸位可以看清并明了今日所展示的洪武雕母之油光貌相。

    及于此,让我们书归正传。说说这枚难得的“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此钱出罐后,长期保存原貌,为今日上博,有利诸君检视鉴赏,方才进行了局部清理。

    首先,五百余年历史的铜制钱品,其锈色包浆如何,是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此品身上,鲜明的显示了独有的经过防锈处理后的锈色特征。其锈异常紧实,针撬需花较大力气,在字里笔划间,充满蜡和锈泥的综合物质,并呈结石状,附着相当紧密,其中锈呈多层层次,其既非伪锈之“毛锈”,也非生猛坑品的“泡锈”(表面锈松泡,易剥落,但是绝非伪锈,详细不在这里阐述)。其中,钱背除“鄂”字清理外,背地章的锈层未动,保留原貌。面纹和地章边缘有所清理。从特写图我们可以清晰见到,其锈自然天成,层次分明,分布自然,油光崭露,坚硬如甲。一言以蔽之,此锈色包浆,天下伪所难及,具备泉识真知或者眼界宽阔者,定当呼曰:此物大开门矣。

    其次,在锈色包浆纯真无邪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此钱钱文书意。毫无疑问,展目此钱钱文书意,盎然正楷,美体端书,书功非凡。即“洪武通宝”四字,笔划规范,布局协调,遒劲书意,笔锋如刀,力透纸背,彰显神韵。显而易见,其官钱书相,从其字书上已然充分崭露,无需多表。

    第三,作为金属雕母祖钱,其原始板材,必须是精练之材,无砂无眼。据此,我们可见此品,板材优质,砂眼铜凸全无,用材讲究之特点充分显现。

    第四,判断其是否手工雕刻之雕母祖钱,最为关键的,乃在于其字口笔锋特征上。其一是,通常字口深竣而挺拔,高耸如峰(并非绝对);其二,笔划横断面为“梯形”——上窄下宽;其三,“口”和“三角口”等部位,呈反金字塔漏斗状,即“口”型上宽下窄。一些笔划其起笔收笔如刀斩下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根据上述描述,可见此“洪武通宝背鄂”品,完全具备上述特征。是为手雕之品无疑。

    第五,此品地章清根较为彻底,未见遗留“鱼脊棱”余铜。但是,其梯形、金字塔字口笔划等,仍然较为鲜明地显露其雕刻痕迹。根据其干净的地章和笔划间隙以及整体形象来看,此品乃是一枚完工的合格雕母祖钱无什么值得提出来的疑问。

    余不多言,今展此品,乃为地道洪武雕母之原品真身。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藏身数百年而未公开崭露真容,今天时地利人和,诸般意象聚合,方停闭关,出山现世。

     显而易见,有些东西我们长期未能见之,难道还不是理所当然?同时,时不时见有一些人爱议论雕母,甚至立论出书,但是,其往往缺乏更多实物作为研究论述基础,进而纸上谈兵的较多,以偏概全的认识居多,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话至此不细述了,归根结蒂,数千年的各种器物,成千上万的古泉品种,怎么可能在之前的某个时期全部出现?又怎么可能由某些人在其短暂一生中全部阅尽呢?!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明珍罕《洪武通宝背鄂折二雕母祖钱》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