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正不粗品还正 以偏概全习已久
五代十国《通正元宝背上月下星》平钱展赏

通正元宝——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铸币。其钱文及体制均仿开元钱,形制小平,但铸制较之开元钱则相对粗率。制式有光背和背星、月纹等。
通正元宝钱历史上铸量较大,一直以来,遗存较丰,见之不难。其中光背多于星、月纹式。背上月下星者则属于相对较少的品种。
藉此,今将一枚通正元宝背上月下星纹钱上博展赏,以补博缺。品察此钱,钱体完好,铸制尚可,亦有铸后修磨,边圆廓正,轮边圆滑,诸般貌相显示其在通正钱遗存品中,属于上等品相。其锈苒苒,紧附钱体,铜色老旧,自然天成。钱体上岁月痕迹鲜明,斑驳之间,耄耋盎然。其字廓亦较为深竣,背纹更是凸起鲜明。其特点是钱文隶书,“通”字有省笔,左挑元。
从本品通正钱的品相来看,愚见以为,将其统统说成铸制粗率,有失公允。中国泉史上大凡著谱者,通常皆以己所见之品为论之据,或者引续前人之见。而古钱遗存环境情况千差万别,尤其是时间久远之钱品,进而导致遗存品相不一,有好有烂,有的甚至是未打磨的出炉品,毛刺毛边满身即遗存下来。因此,每一个人到手之品,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是故,往往有人即以所见推及全部,这正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之习。很典型的即是对五代十国钱币的铸工和对辽代铸币铸工的所谓铸制“粗率”之通断统论。而从本品通正钱铸貌看,其实并不粗率,只是相对开元通宝钱要差一些而已。若以“粗率”推及全部,则好品变伪,赝品成真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