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般的水坑钱鉴赏——
首见《宝巩局乾隆通宝开炉大钱》水坑品赏析
这是一品让人直观感觉并不大好的乾隆大钱。其一,其品密布凹坑,斑斑驳驳;其二,钱体锈蚀严重,且地章已有穿洞;其三,如此形制大钱,在此之前,未见未闻,脱谱失载。
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心态平和待之,却不难发现,上述三点,皆难为不真之证矣。因此,就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鉴赏此罕见奇品吧。
首先,稍有经验者尤其是熟悉水坑钱者,不难看出,此品钱是相当典型的水坑品。其钱体密布之凹坑和“铜泡”,并非原始铸制之貌相,而是长期处于水下,泥埋水浸,导致其受水体侵蚀严重,出现无数凹坑,同时因水流动冲刷和浸泡,并与泥沙摩擦,导致凹坑,以及“铜泡”。而所谓“铜泡”,即是指钱体表面鼓起一颗颗的如“泡”之形状,出现此现象,乃为铜体受水体泥沙摩擦不均匀所致,一句话,水体泥沙侵蚀钱体,非如砂纸般均匀摩擦矣。显而易见,此貌不但不假不虚,反而乃傻子开门。我曾经在去年博文谈到,最难伪制的包浆锈色,就是水坑,因为,但凡水坑往往均在水中浸泡数十乃至百年以上,方可形成自然坑色,此贼伪绝难做到矣。
其次,可鉴图照,此钱在正面地章的左下角“隆”字傍边,已经被水砂严重侵蚀,出现一洞,察此洞形成之状,乃长期水下所致,自然天成,疑无可生,实证踏实。换言之,在如此之大的厚重钱体上,此锈蚀之洞,实非百八十年可形成。其铜色外露,表明此钱出水时间非近,已略有年头,把玩摩擦,铜色外露。而反观铜色,又熟旧无比,红铜质地彰显,更无二话。
第三,在对钱体锈色质感一番分析,并无疑点的情况下,那么,此近60毫米直径的乾隆大钱,是否值得怀疑呢?历史上是否有铸?愚见以为,毫无疑问。观钱背可知,此钱乃宝巩局铸,材质红铜。查谱,可见宝巩局曾经铸过当十型乾隆通宝大钱,谱曰试铸样钱,而非行用之品。此说明宝巩局铸非行用大钱是有其基础和出处的,当然,众所周知,清代宝巩局自设局开炉以来,善喜铸大钱,不鲜其见,此更不需多表了。而观清乾隆钱体系,至今为谱所载的,不乏数品试铸大钱,特别是开炉大钱,均为超行用钱形制大钱。此又说明,在乾隆年时期,有的钱局铸大钱,以祈开炉之吉,乃为常习,无需有疑。因此,愚见认为,此枚大钱,正是宝巩局所铸之开炉大钱无疑矣。
第四,让我们来鉴赏其钱文书意。此钱“乾隆通宝”四字,楷书而就,书意端庄隽美,大气更显遒劲之风,官炉作品风格彰显,实非伪作私铸可成此貌矣。
第五,在其斑斑坑洼,沧桑耄耋的“烂相”老态基础上,我把细观察,可见此钱修穿口,倒轮边。而这点可以说其是出炉后经过认真修整的,此乃官炉之作,亦再可明证。
综上所述,此品乾隆通宝宝巩大钱,乃为真实可信,开炉之作,祈福之用矣。多方检索可知,目前尚未见复品展示公见。作为开炉大钱,铸量自然有限,近三百来年,遗存已罕,自然而然。
此钱之出,为宝巩乾隆钱系再添新品,根据其出情况,当为清钱遗珍,愚见以为并不为过。同时,此钱的品貌亦可以成为水坑钱之教科书,具有相当典型的实貌特征,乃为难得。对于水坑钱,有些泉友乃至某些专家并不喜欢或者识得,尤其是某些初入此行者,动辄要红斑绿锈,思维固窄,不敢染指水坑,殊不知水坑钱极难伪制,其出最令人放心,由此错过不知多少获藏珍泉之机会,实乃令人蹉叹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