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大观第二版
眼界再扩心敬畏
北宋珍《大观通宝篆书折三》(立贝寳)展赏
大观通宝乃宋徽宗时代之名泉,尽管其史铸量大,版式多种,然总体遗存颇丰。而这一情况,通指徽宗御笔亲书的瘦金书字体大观通宝。长期以来,诸谱均未载有篆书大观通宝,这给人以大观通宝钱文除瘦金书和行书以外,历史上并没有铸过篆书钱的印象,并且几乎成为盖棺之论。
然而,历史的事情今人并不可以透知,随着近年东北地区不少宋辽金钱出土出窖藏,大观通宝篆书钱赫然现世,一举突破了之前几近盖棺的大观通宝无篆书钱的认识。尽管目前篆书大观通宝钱仍然为相当一些泉家所疑,但是,随着我们所能见到的篆书大观通宝钱,在北国盈泉、阿骨打保机博友乃至还有藏家的展示中亮相,并且形制已经出现有小平、折二和折三,锈色包浆皆无疑问,篆书大观通宝钱历史上有铸,应该是毫无疑问,不争之事实。其之所以长期未见未闻,实乃此篆书钱铸量极其有限,可能为试铸样钱阶段即行停铸,并因为某种力量或者背景而致公开发现推迟到了本世纪。
去年和今年,本人亦上博展赏了不同锈色包浆的篆书大观通宝钱,包括折三和小平,乃至小平银钱。显而易见,一切皆有可能,大观通宝篆书钱极有可能是五等形制并且依据宋钱的普遍现象,其也存在不同版式。
基于这一情况,在检视藏品中,我将去年已经上博展赏分析的篆书大观通宝折三型钱和另外所藏之不同锈色同品进行比对,意外发现,两钱虽然总体上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别,然仔细辨认,发现两钱某些字的写法上存在不同,并且直径和缘廓宽窄亦有所差别。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两种篆书大观通宝钱并非同一版式。
本品,篆书折三型大观通宝钱,乃东北冻坑罐装窖藏品。包浆老道,铜色老熟,纯真无邪,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铸制亦精整有加,水平与瘦金书大观通宝钱不相上下,且更具样钱风范,开门见山。
其中,大观通宝篆书四字书写端美,北宋钱书风一脉相承。其“寳”字之“貝”最后两撇点笔划,基本上为直立形态,故愚见称其为“立貝寳”版式。其与去年所展之品正是在这个“寳”字之“貝”的最后两笔写法上存在差异(见后附图),即去年展赏之品的“貝”最后两撇点,呈“八”字形,差别较为明显,是故我称其为“八貝寳”版式,除此之外,还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去年展赏的“八貝寳”版,直径略大,达到33毫米余,并略厚,致重量达13克余,接近重一半;二是,去年展赏的“八貝寳”版式,缘廓较之今展之“立貝寳”要宽。
显而易见,上述两品篆书大观通宝折三钱,并不是一个版式,已经可以因此而成立。如此一来,事实说明。大观通宝篆书钱不仅存在,确还非一个版式。由此不仅令人感叹万千,中国古泉博大精深,泉事如海般浩瀚无边,我们对之的知晓确确实实还差之甚远,说句可能言重的话,面对我中华数千年的海量铸币,无论大家小藏,无一个不渺小。这使得我们无论何人,均得放下架子,去除妄自尊大的可笑心理,以无比敬畏之心,去面对古泉历史和之前未见未闻,且并无本身问题的大量新品。
这里,可见上图“寳”字之“貝”最后两笔为“立式”,是为“立贝寳”版式;下图“寳”字之“貝”最后两笔为“八式”是为“八貝寳”版式,且“八貝寳”版式的径略大,缘廓略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