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2012-10-09 07:25:55)
标签:

金代珍

黑龙江

通宝

金史·食货志

正隆元宝

分类: 辽金西夏元

 以物证史基本法  主观武断危害深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隆是金代海陵王的第三个年号(公元1156—1161年)。在其年号使用期间的铸币,前见载均是正隆元宝钱,长期未见载铸有通宝钱。

     因此,对于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是否铸有通宝钱,由于长期未见实物面世,便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之事。直至近年,伴随着辽钱下山,金代许多过去脱谱失载的币种也相约而至,这其中便包括正隆通宝钱。

    去年,博友北国盈泉在博客上展赏了其近年收藏到的正隆钱,其中赫然可见“正隆通宝”和“正隆重宝”铜与铅质试范钱。至此,正隆年间的三宝文钱终于全部面世。此表明了,历史上有些币种,不是铸没有铸的问题,而是数量大不大,遗存丰不丰,稀少品种何时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正隆年间铸有通宝钱,而且史书有明载,在《金史·食货志》中记载:“正隆通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文字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后人泉家却因自己只见元宝钱现世,长期未见通宝钱出现,就完全凭主观臆断认为历史上未铸有正隆通宝钱,为了自圆其说,甚至进一步主观武断地说是史书记载有误,是将“元”字误写为“通”。如夏荃《退庵钱谱》中说“今正隆钱皆元宝而无通宝……史之略也”。翁树培的《古泉汇考》认为“《金史》及《续通考》两书俱作‘通宝’,实为史误也。”这种仅凭作者在一个历史阶段眼界不及或泉未出土公见而得出的结论,难免主观武断之嫌,如果不说是十分荒谬的,那至少在泉识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十分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宁可说史书错,也整死不承认实物”。这一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方法论,对泉事及其渐进渐出之客观发展进程规律的认识,在后世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后果,流毒至深矣!

    有鉴于此,今日也将本人有幸获藏之一品“正隆通宝钱”上博展赏,一击传统陋见。

    转目过来,可见此枚正隆通宝钱,直径达33.4毫米,重10克有余,其若归入折五形制,略觉牵强,而其又比通常折三型钱径大,因此,愚见以为,其可归入“折三大样”较为准确。此其一;其二,此品出于黑龙江冻土罐装窖藏,可见其锈色包浆十分凝重,锈体浆色老道,铜色老旧,皮壳层叠,自然之形,彰显耄耋。钱体材质泛红,铸制精整,边圆廓正,平坦地章,一派官炉合格铸品之相。

    其中,钱文楷书书意,直读,端庄大气,金钱之书风彰显。尤其是第一字“正”,乃为“五笔正”,且书意与五笔正隆元宝之“五笔正”(可见本博去年展赏的珍罕五笔正隆元宝鎏金折五大钱和小平雕母)十分相似,可见其应为一人所书,一地一局所铸。

    由此不难看出,此品正隆通宝钱,乃一地道好钱。经比对,亦与北国盈泉兄所展示之品一母同胞,仅包浆锈色因不同坑而有别。至此,通过又一种坑口锈色之品,再次佐证了正隆通宝钱史铸之实。

    通过正隆通宝折三大样钱的先后展赏和分析,可以这样认为,那就是正隆通宝钱(包括正隆重宝)最大可能属于试铸样钱,铸量极其有限,由此导致通宝钱史有记而实物长期不见出山的情况。此外,我们也注意到,《金史·食货志》所载是指正隆通宝小平钱,而此先后展赏的却是通宝折三大样,这是不是意味着之前认为的是史将“元”字误写为“通”,正隆钱就是元宝的认识是正确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非常清楚,《金史·食货志》并没有对金代各帝号所铸的钱及其大小形制做全部详细的记载,后世发现的一些不同形制的金代铸币,不少都未入籍记载,这种情况其实也非《金史·食货志》之特有现象,在其它朝代的《食货志》中,亦是一样,很多仅是概略提到铸币情况,具体钱种、大小形制均遗漏不少。由此才有所谓后世“以物证史”的说法和做法。

    基于此,愚见明确认为,《金史·食货志》上关于铸有正隆通宝钱其是正确的记载,而之所以不见正隆通宝小平钱现世,极有可能是通宝小平钱也是试铸钱,或者未曾有遗存,或者遗存已经非常稀少,并且至今未能下山出林。总而言之,面对史籍无载和此折三正隆通宝钱的现世,我们只能是实物实证,以物证史,除此别无它路矣。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金代珍遗《正隆通宝光背折三大样》铜钱赏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