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品不孤复来迟 泉律不依意志移
六朝珍遗《驺虞峙钱》展赏论

驺虞峙钱——有谱载曰,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的厌胜品,为“孤品”,并且“原物已佚”。以此而论,显然谱载此钱极为珍稀,并作为厌胜钱而入货币正泉之谱,十分特殊,价值可见一斑。
然,此钱真是“孤品”,并且原物确已不见踪影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珍稀归珍稀,孤品则未见得。其不过仅是著书拓谱者在其接触泉类的时空范围内,一个阶段性局限之说。当然,由于此泉确实珍罕,过去只见拓而不见其物或照,致很多泉好多有遗憾矣。
籍此,特将本人珍藏之一枚生坑“驺虞峙钱”由帐中调出,遣上博来,一展其貌,以飨泉好。
首先展目此钱,此乃本人近年辗转天下,行者无疆猎泉之获。南方生坑,重锈裹身,甲胄披挂,绿锈黄泥,浸致入骨,耄耋沧桑,自然天成。实乃大门洞开,满目山峦叠嶂矣。
察其铸制,边圆廓正,地章平坦,字廓相对亦显深峻,可谓规整。品貌质色察,其入地藏匿至少千年之上,重锈覆盖,钱文自然显像若有模糊,然仍可准确辨识其文。其书意乃为精好小篆文,且含隶书之韵味。其出土后,小有清理,可见左侧已经出现两处裂纹,然,幸在还没有断裂,亦算大慰矣。
关于驺虞峙钱,网络检索,可见网展已非独枚,二三可见。进一步说明此钱定孤乃为旧说,非金科玉律。关于此钱的来历背景和属性,网文数篇,多有议论介绍,不难查阅。此,我便权作偷懒,不再复述。后面特将一篇刊于《西安金融》2001年第9期的考译文章转载,该文细述来历,考释属性(属性问题尚可商榷),所论所见,虽然为一家之言,愚见以为仍不无道理,乃属好文,值得一读。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其文发表至今已经十年有余,故其在文章中依据的仍然是拓图而非实物,其说亦是因袭“孤品”的旧说。




《西安金融》2001年第9期
“驺虞峙钱”小考
北京
刘舜强
丁福保著《古钱大辞典》%#&
页记录圆形方孔古钱“驺虞峙钱”一品,但并未对其进行确凿之考订,后诸家泉谱也有将其收入附录中者。国家文物局编篡之《中国古钱谱》将其附于晋、十六国之后,亦未详言。
按各家泉家记载,“驺虞峙钱”为狄道州知州赵宜喧赠于刘子敬之物。其钱面、背皆有内外廓。钱径7分强,孔径三分强’(实测图片直径2.5厘米,穿广0.8厘米),小篆文极精好,含隶书韵味,穿孔上下分别为“驺虞”,左边为“峙”,右为“钱”字,其色泽亦极为古雅,制作工艺及背部轮郭绝似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所铸之“常平五铢”钱。刘氏死后,其家人挑选其生前所收藏的精泉十品做为陪葬,“驺虞峙钱”即居其中之一。因此,此钱已经不存于世,唯留两纸墨拓。今日所见诸家泉谱所载是钱,皆为描摹之图样。但是,自清道咸年间,此钱摹拓本问世以后,引得诸泉家先后对其进行描述与记载,亦对其加以考订研究。叶德辉在《古泉杂咏》中将其隶定为西汉时期上林三官所铸之钱,多数人则将其列于六朝别品或列为无考品。
今观此钱之描摹本,大小约略与陈朝的太货六铢、北齐的常平五铢等,但其文字则略显古拙。篆书中略带神谶体之意味,笔画方折,刚劲有力,与常平五铢、太货六铢等钱文字大相径庭。据考,“驺虞”一词,见于《淮南子·道应训》“屈商乃拘文王于,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因费仲而通。”另《尚书·大传》云:“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大不辟虎狼间,尾倍其身,名曰虞。”此兽即驺虞,乃散宜生为救周文王脱所献给商纣王的神瑞之兽。驺虞在《山海经》中作“驺吾”,其记载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按此处“林氏国”应当与《尚书·大传》中记载的“陵氏”为一个地方。又按“周书·史记篇”中记载:“昔有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又有“林氏与上衡氏争权,俱身死国亡。”而今“陵氏”与“林氏”之地望已无从可考。但是可以断定“驺吾”这种珍兽就是《尚书·大传》及《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和描述的“驺虞”。其他对于“驺虞”记载的文献还有《毛诗传》:“驺虞,白虎黑文,不食生物。”《说文》:“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驺虞的主要特点是形似虎,尾长于身,不辟虎狼,不食生物,乘之可日行千里。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瑞之兽。
根据考古发现,以虎或形态似虎的动物作为装饰纹样的情况在南朝遗物中是十分常见的。它们通常作为祥瑞的象征出现在当时的铜镜纹饰、画像砖石、陶俑及陵墓古刻上。这些遗物上的瑞兽通常都具有以下特点:形状似虎,身上有条纹,长尾,有的有翼%
有翼的动物在我国古代神话中表示有善于行走之本领&
。而这些都符合诸文献所记载的“驺虞”之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驺虞”在东晋、六朝时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神话动物。它的种种神奇能力被人们所崇拜,无论平民庶人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生前及死后有驺虞陪伴、护佑,甚至引导至天国。在隋唐以前的陵墓石刻中,还有天禄、辟邪一类带有明显神化色彩的虎形瑞兽,特别以南朝时期江苏、山东为多。这些虎形神兽被人们崇拜与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与道教的斗争以及清谈玄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东汉以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很大冲击,甚至有人已经发出“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从用火”的呼号。%
《后汉书·仲长统传》&
因此,就出现了要求用新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社会以及历史现象。另外,由于社会长期处于战乱,使很多人思想消极,倾向于“玄虚淡泊,与道逍遥”。这就导致在魏晋时期形成一股十分盛行的清谈玄学之风。其主要思想是“无”。“无”是神秘的,不是物质所具有的。这样许多人就采取了崇尚自然,过着放任不羁的生活。与此同时,道教亦有所发展,他们主张修身以求延年益寿。葛洪在《抱扑子》一书中也讲得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是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同一时期,佛教在中国也迅速发展。由于受玄学和宗教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鬼神等迷信思想在社会上严重泛滥。“驺虞峙钱”应是在这种迷信盛行,而又崇拜虎形瑞兽的条件下产生的。
清朝李佐贤在《古泉汇》中,依据此钱的钱文内容、大小形制,将其列入六朝钱币之后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马定祥在其批注《历代古钱图说》中称此钱“背似十六国之丰货钱”,但是就现存的描摹本看来,“驺虞峙钱”的钱背与丰货尚有一定的差异,且文字风格相差更为悬殊,似不应将其与丰货钱放在一起加以讨论。另外,对于“驺虞峙钱”钱文中的“峙”字解释也有多种。叶德辉考订“峙”为积的意思,马定祥在其批注《历代古钱图说》中释“峙”为“对立也”。按《诗·大雅·崧高》有“以峙其,式遄其行。”《尔雅·释诂》有“峙:共具也。”《尚书·费誓》中有“峙乃糗粮”等文字看,“峙”字应当是储备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驺虞峙钱”虽作圆形方孔的古钱形状,但其并非正用品,也不可能参与流通,而仅仅是六朝时期特制的一种冥币或称为“瘗钱”,它是专为死者殉葬而制作的储备钱,这是南朝时期厚葬的一种形式。在当时,它可能和“陶扑满”共同组成了象征财富的钱币贮藏。籍此死者可在阴间积聚财富并得到瑞兽的护佑。这种思想和所出土六朝时期的买地券的内容十分相似。墓主不但希望得到更多的钱财、土地,还希望得到神灵、瑞兽的保护。这些显示出浓重的迷信鬼怪思想,体现了在当时玄学盛行下的一种特殊的丧葬制度。
“驺虞峙钱”面文四字中最后一字为篆书“钱”字,而以“钱”字作为中国古代钱币币面文字的在中国古代铸币史上仅有一例,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政权在四川一带铸行的“太平百钱”以及别品“世平百钱”,但这两种钱币币面文字与“驺虞峙钱”相差甚远,加之大小相差悬殊,所以“驺虞峙钱”不可能是蜀汉政权的钱币,但其铸行的时间又不会太晚,所以综合此钱钱体大小、文字风格及文字内容,将其隶定为三国之后、六朝初期所铸之物较为合理。
因为“驺虞峙钱”传世仅有一枚,且早已随其收藏者殉藏,至今未发现有重复品,加之在我国古代正用钱币中,没有以神话传说中的兽名为钱文的,所以此钱作为发行流通货币的可能性不大;就钱币面文而言,“驺虞”为传说中的瑞兽名称,其形似虎,可以辟邪,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恰与六朝时期人们对虎形动物的喜爱所一致;就“峙”字而言,有“储备”之意,按其大小形制与六朝钱类似,书体与东吴碑刻相近,所以我们认为“驺虞峙钱”可能是六朝时期门阀贵族专门为自己铸制的殉葬用货币,它可能是六朝早期东晋时的产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