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王铸星月钱
品貌非凡值一睹
清《宝泉局咸丰元宝背星月纹当千》大钱展赏

咸丰元宝宝泉当千星月纹大钱,为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庆惠所铸。星月纹饰的钱,在清钱中属于罕有之版式。而为何庆惠要铸此星月纹大钱呢?
为方便泉好了解其背景和相关情况,特录《天津日报》刊李红兵先生介绍文章于下。
“咸丰大钱”版别复杂、形制不一,深受钱币收藏爱好者的钟爱。其中有一种宝泉局咸丰大钱的背面“当”字两旁铸有“右星左月”标记,这种带有“星月”标记的宝泉局咸丰大钱为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庆惠所铸。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于咸丰三年攻占南京并在此建都,改称天京。此时,清政府因赋税收入锐减,加之赖以铸钱之用的滇产铜料(云南出产的铜料)因道路交通阻断而无法运进北京,造成户部工部铸币原料奇缺。清政府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急需大量的军饷开销,另一方面是铸钱的原材料告缺,造成国库空虚(最少时户部只有存银22万两),无钱支付巨额军饷,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最终迫使清政府自咸丰三年开始发行纸币和改铸大钱来弥补财政亏空。根据当时形势,内阁大臣分管户部事务的克勤郡王庆惠(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庆惠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毅郡王岳托后裔,庆惠为第十四代克勤郡王)等为协济八旗兵饷,奏请“捐铜铸钱”,咸丰帝准奏,命庆惠、文瑞等督办。克勤郡王庆惠是以钦差大臣身份奉旨督办“捐铜铸钱”事宜的。
据《咸丰泉汇》一书《克勤郡王铸钱》记载,克勤郡王庆惠等在奉旨督办“捐铜铸钱”事宜的过程中,于咸丰四年三月十四日向咸丰帝上奏的奏折阐明,新钱局仿造宝泉、宝源二局铸钱办法,专门铸造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又于咸丰四年三月十八日向咸丰帝上奏提出另设新局铸钱的想法,咸丰帝未予批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虽然克勤郡王庆惠所设铸钱局未获正式批准,但钱局确实存在了几个月,并铸有一定数量的咸丰大钱。直到咸丰四年八月咸丰帝上谕“所有庆惠等现设钱局著即停止,并将以前捐输铜斤及铸钱数目一并移交户部”,铸钱局及铸钱事务才告结束。
马定祥先生主编《咸丰泉汇》一书,收录有克勤郡王铸造不同材质、不同面值的当五十至当千型咸丰大钱56枚。清鲍康所著《大钱图录》载有咸丰当十以上大钱54枚,其中克勤郡王所铸大钱4种,并在咸丰当五十星月大钱图旁加注:“咸丰重宝当五十制钱较小。幕有星月克勤郡王铸进。”对当百、当五百、当千三种咸丰元宝钱图旁加注:“幕有星月克勤郡王铸进。”所以克勤郡王所铸的大钱大都带有星月纹标记。张炯伯在《咸丰大钱考》中认为:“克勤郡王意欲另设专局鼓铸大钱未准,故沿用宝泉局字样特加星月标记,以示区别耳。”克勤郡王铸造的咸丰大钱计有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未见实物)、当五百和当千7种计值,钱肉有黄铜、红铜,还有铅质、铁质等。
由上文可基本了解咸丰星月纹钱之铸造背景和情况,也可见咸丰元宝星月纹钱,材质红黄铜皆有,不同材质铸品品质品貌略有差异。今日上博展赏之品,乃为一品上佳的咸丰元宝当千星月纹。
此钱黄铜材质,锈色包浆纯正,铜色熟旧,自然天成,并无置疑之处。尤其是铸制规整,字廓深竣挺拔,修边修轮,钱文书意纯正无邪。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此钱几年前为辽宁一老乡所挖,乃一罐所装,全部是咸丰钱,而且都是宝源、宝泉、宝直、宝德等北方钱局所铸之钱。从出土的这罐所有钱品看,皆品相上佳,大多没有明显流通痕迹,几乎是出炉修整后准备进入流通时的原貌,估计其乃某人在得到新钱后就入罐积攒起来,就像今天新出的某些钱币,未曾进入流通,即被收藏一样,若百年以后,有人疑其真伪,岂不令人笑话。同理,清末民国时期的原光银、铜币,亦是一样。
所以,我们可仔细观察品貌,确实可以明确感知其表面未曾有流通摩擦把玩痕迹,乃为当初出品之新品即被入藏。换言之,此乃另类“原光钱”也。这样的品貌,多为一般人所不识,也为难怪。事实上,咸丰帝仅在位11年,其年号铸钱,时间不长,当五百、当千大钱进入流通晚几年,且本身不多,时间更短,因此,如果一定要从品貌新旧和破损程度上断其真赝,反倒是有一些品相较差的烂相钱令人存疑。
咸丰元宝宝泉背星月纹大钱,目前相对来看,五十、当百稍多,其中尤以当五百少见,当千次之。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加上总铸量不多,存续时间短,尤其是其背独有星月纹饰,致使此式咸丰钱一向得泉好藏家所珍视。故,今日亦将此钱上博一赏,一睹咸丰未流通过的大钱之初始品貌,长点见识。
这种见识,不仅在于见识这种未流通未经常把玩过的“原光”品貌,更在于我们能有一个正确认识观念。那就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货币收藏绝非今人才有的观念和行为,古代人同样具有,无非和今相比涉及面不同而已。相对而言,在古代,更多的是极少数富裕之人,把收藏钱币作为积攒和藏匿财富的一种手段,并随着丧葬习俗,很多又都随主人寿终而转入地下。时至今日,当藏钱罐被挖出来之后,罐中之钱,往往品相上佳,甚至有不少根本就是完全未流通过的。对此,有些人反倒不敢认,不敢要。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在市场上,在泉友间交流易动的钱品,多是曾经的流通品甚至高频率流通之严重磨损品,即所谓“烂相”品。由此导致了相当一些人对古泉品相认识的一种狭隘心理定势,认“烂”不认“好”。而这一狭隘认识的形成,固然有当代一些伪品和工仿制艺品造成的影响,但是,对古泉,尤其是对古人的收藏行为及其罐装古钱缺乏认知,也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