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之——
北宋新珍《九叠篆皇宋通宝折五型》铜钱赏析

九叠篆皇宋通宝小平钱,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1053年)所铸,中国古泉大名誉品是也!之前泉界无不认为其珍罕到极致,稍有复品展示,不管钱品如何,便会多有人凭自己之想当然,不管三七二十一而不认可,更何况银钱乃至更大形制出现乎!
前不久,博友阿骨打保机在其博客展示了“九叠篆皇宋通宝折五”铜钱,其品震撼,乃新出之罕式,钱体包浆锈色纯真,乃东北罐装金代窖藏出品。这便不可避免地要触动某些自以为已经尽知天下泉品的专者藏家之神经,其必曰不可能,轻言者,疑之;重言者,伪臆。
然,古往今来,天下泉品渐次发现,如涓涓泉流,推陈出新,由不知到知,由不解到解,复之规律,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好,本人亦获藏此“九叠篆皇宋通宝折五”铜钱,今也将其遣上博来,再展尊容,赏析一番,议论一二,真的自然假不了,不管你出于何种心态,或者出于见识深浅而认或不认矣。
首先,我们需细察此钱包浆锈色。但见,此钱铜色十分熟旧,油亮崭露,钱体泛暗褐红之色,包浆分布自然而纯真,间有少量绿锈纱批,其出于黑龙江与内蒙东部之辽金故地,乃金代罐装窖藏之钱品,且为内地罕见之锈色包浆,幸好于出土第一线获得,否则依常识惯眼则会疑问有加。从清晰大图可见,全面察其包浆锈色,乃自然天成,一目了然,其门洞开,兴安岭可直映眼底。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其钱文九叠篆书,其书写甚为规整精妙,笔划粗细得当更显协调一致,可以说,其篆书书法之精美,乃无懈可击,彰显中原宋钱讲究书法美之风格。其中,最大特色在“宋”字上,其书写和小平钱有所不同,九叠篆小平皇宋之“宋”字宝盖头为直下,而此折五钱则有叠。九叠篆书意更显突出。显而易见,此书,凸显了九叠篆皇宋通宝钱书意讲究之要害。
第三,再察其铸工特征,可见此钱铸制和书法一样,铸工甚精,边圆廓正,地章平坦,缘廓协调,字廓深浅适中,无丝毫流铜粘连,且修穿修轮,彰显铸后之细工打磨之相。由此可见,此等精整铸工,若非官炉精模铸就,还能出于何处?
综上三个主要方面之解说,此九叠篆皇宋通宝折五钱,实难找到可将其毙之有罪之点矣。以如此精美之书法和铸工,加之其长期以来均未见现身人间泉坛,此可以认为,其当初乃为试铸性质之一批样钱,未曾批铸,则遇年号更迭,故停而致品量稀少。而以此钱之精美,且为大钱,自然为辽金人所重视,其或为贡品,或为战利品,悉数掠北而去,再遗存入罐藏于东北大地之下,至今因天时地利之时机所合,方才为世人所获而得现世知晓。
言及于此,还要再提及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动辄可见宋钱成吨甚至数十吨挖出,此在清代民国时期,何曾见到这种阵仗?而有些之前未见入谱之新品新式,亦正是在这些成吨的出土钱中检出,此正好说明,二个主要问题,一是,地埋之物,难以数计,至今不可尽晓;二是,史铸量少之物,因其量少,有些确实要千年等一回,方才可见真容矣。此,辽金钱如此,而宋钱的某些品种又何尝不如此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