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2012-05-28 07:33:32)
标签:

考略

东北

雕母

祖钱

端平通宝光背

分类: 雕母与母钱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

——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摇曳着曼妙的身姿,从大东北的亘古荒原走来。实在太精美了!精美得我不敢相信这是一颗真实的南宋折十大型雕母祖钱!

    赞美,赞叹!然,还需静下心来品头论足,极尽挑剔,仔细审视思考,方才可定其是否祖尊,可否戴冠矣。

    直观而简单地说,这是一品极其精美的《端平通宝光背》折十型钱。其字廓高凸,挺拔如杉,一眼看来似刀锋掠过,如斩似削。仅以肉眼观相,其确似雕母,然,又不能排除其是用失蜡法精铸之品。因此,究竟其是何血缘,是否龙胎凡胞,则需要进一步从细节入手,深入观察分析。

    动用放大镜,近身遍查。镜下一览无余,所有细节均历历在目,我看到了相当明显的雕刻刀斩痕迹。几个局部特征用特写图示之,请移步往后。。。。。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下图斜拍显示,字口拔地而起,高凸如衫入云,这是雕母祖(样)钱的基本特征。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请见下图。选择“平”字之“一”特写,我们可见“一”之下部呈现“波浪”起伏,而非平直。这是相当典型和明显的刀斩痕迹。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接着再来观察。下图红色圆圈圈定之中心点,可见未能彻底清除干净之余铜,即像鱼背露出水面那一点,之前我称为“鱼脊”现象。此点的特征,无论什么方法翻砂铸制,皆不可能留下。唯有使用刀雕斩,方才可能留下。此处相当细微,肉眼不容易察觉。而在镜下,则难藏身。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下图,则是“寶”字与穿缘之间沟槽中留下的未清理干净之余铜,即“鱼脊”现象。其雕痕未能全部化尽,若如胎记,为我们辨识其身份,提供了有力依据。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下图“端”字下部与穿缘之间,再次留下了“波浪”起伏状的刀戳痕迹,由此处,我们还可感觉到,时钱工在雕刻时,使用了弧形铲刀,向下铲琢,以便将“而”字下面的四竖笔底端与穿缘分开,从而留下了四个弧形凹槽。此和上面“平”字“一”下的特征和手法一样,乃非常典型之手工制作遗留痕迹。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下图为穿口照。我们可以清晰的见到穿横断面中间有一条“鱼脊”线,此为两边开穿中间合拢所留下,面背略有斜拔。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下两图,正面和背面地章等处锈色放大图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南宋《端平通宝光背》折十雕母祖钱考略——兼议历代雕母的铜质铜色与抗锈性能  
    通过上面的部分特征辨识,事实已经明了,此品就是手工雕刻的一枚祖钱,无可置疑(实际上还有一些特征,此不一一引见)。尽管其最终还是留下了手工雕刻痕迹,然而,它处理得已经是相当干净,尤其是地章,进行了精心打磨,显示出十分细腻平整的貌相,犹如压制一般,可见当时钱工技师的工艺水准达到了极高水平。其中在背地章与边缘结合部,还沿着整个圆边掏出一圈细细的沟堑,使缘边与地章的结合部看上去几乎没有刀刻痕迹。工艺之精,叹为观止。

    在确认了本品的手工雕刻身份后。我们接着研析其它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包浆问题。此母有一层略泛黄的包浆,如果单凭肉眼看,其包浆层显得并不厚重。然,在150倍显微镜下细察,真相大白,其表面呈现密集的,在漫长岁月中因环境自然侵蚀而生成的瘢痕结痂,并不见本色。在字口深处,显微镜下锈迹锈皮亦相当明显,其岁高道老之特征昭然若揭,定心之丸,一饮而就矣。这一包浆和钱体细微瘢痕结痂现象和直观品貌,显示此母并非近年出土,同时亦非通常坑口,更非来自南方,反而是北方。事实上,此钱出自黑龙江齐齐哈尔与内蒙东部兴安盟结合部一带。来自当地一老乡家中多年持有。由此,则正好说明其包浆锈色实乃东北环境中之一种典型形态。是故,包浆问题迎刃而解,并无问题。

    二是,材质问题。此钱裸露铜色呈相对较淡黄色。即可以肯定其非一般流用钱所用之青铜材质。在我所藏的宋辽金西夏元数枚雕母祖钱中,均呈现这种材质特色。即材质泛黄,或为黄铜。按照某些常识,有人可能会对此产生怀疑,即旧说黄铜钱产生自明嘉靖年间,怎么在之前会有此等铜色呢。如果持此说以作否论,那恰好犯了以面否点的又一种形而上学错误。

    其一,我们知道,雕母祖钱是在金属上进行手工切割斩刻而成的。因此,原始板材的质地便需要特别讲究,即要便于或者省力地进行斩刻。故材质的硬度和可塑性必须要高于通常流用钱的材质。换句话说,就是材质太硬是不宜用来做雕母版材的。因此,青铜因硬度较高,可延展性差,是不能用来做祖钱雕刻原始板材的。其必须加入一定量的其他合金,如铅和锡乃至少量金银等贵金属,从而提高材质的可塑性和加工切割性。这些低硬度金属的加入,必然导致材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其二,雕母既可是母钱之母而具有实用性,又可是呈恭样钱。因此,其品貌除了加工特别精致以外,其色质也是需要特别讲究的。红铜虽软,而色不尊贵;青铜之青黄,虽有黄而质太硬;白铜虽似银而色白不易加工;是故,只有类似黄铜者,方才最适合雕母用材。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记载黄铜是在西汉,在唐宋时期记载更多(其中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有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和黄铜管,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等等不胜枚举)。无非其冶炼成本较高,不可用于需要大量耗铜的流用钱使用而已。但是,其作为特殊少量品种之用材则是完全成立的。黄色之铜,犹如金般,其色近金是最能彰显祖钱之尊的,实际上也是雕母祖钱或呈恭样钱之客观需要;

    其三,从我先前已经展示的多品雕母铸钱可以看出,除了去年展示过的一品新疆光绪重宝阿克苏当十》鎏金雕母祖钱是红铜以外(但是,还用鎏金覆盖),其余皆是黄色之铜,或者说叫铜质泛黄。这些唐以后的历代雕母,均呈现泛黄材质色,就能充分说明,雕母祖钱的材质,是不能用所谓某个年代铸钱的通常材质作为标准来加以认识衡量乃至判断的。其中,清代雕母用黄铜乃为精炼,有所谓五炼九炼之说,实际上就是指雕母用板材,乃为加工雕母所专门冶炼的区别于流用钱材质的特殊用铜。因此,鉴于雕母的性质和加工的客观需要,其品色当然另有讲究了;

    其四,正因为雕母所用材质独特,是专门冶炼或者说特殊取材的(如天然铜锌伴生矿),同时为改善加工性能,还要加入其它低硬度合金,尤其是铅锡,因此,便客观上导致了雕母祖钱具有非凡的抗锈能力。我们知道,近现代黄铜(注:其锌含量通常约在35%左右),在其中加入约1%的锡,就可极大的提高其抗海水腐蚀能力,成为所谓“海军黄铜”。也就是说,适量或者超量铅锡或者其它贵金属成分加入黄铜中,其抗锈蚀能力将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得到提升。一言以蔽之,不管黄铜是后天加入锌冶炼或者是采用天然伴生铜锌矿,只要再加入适量的其它铅锡金银等金属成分,其一方面便于加工;另一方面,色感更佳更为尊贵;再一方面,耐锈蚀能力巨增。此三条,既是历史上各代雕母祖钱这一独特而极少量品种所客观需要的,又是必然的色质锈质结果。这一点,我相信古人在漫长的制钱岁月中,早已有认识和经验总结。这期间,无论是先祖有意思为之,还是无意识为之,皆无可置疑,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基本一致的特征,始终贯穿在自唐以来翻砂法铸钱兴起后的整个过程之中。

    上述四点,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雕母祖钱很难或者说就没有见到过那种锈迹斑斑的“生鲜坑”和“红斑绿锈”之品貌的原因。一句话,历代雕母祖钱材质特别,其锈色包浆是绝不可以用看常规流用钱材质和抗蚀性眼光来认识的。

    三是,形制问题。此品“端平通宝光背”钱,根据其尺寸来看,显而易见当属更为标准的折十形制。当十钱历代尺寸并不一致,从钱币学形制规范来看,折十钱乃38毫米以上至50毫米不等。在比“端平通宝光背”钱更早年号的南宋“嘉定元宝折十”、“大宋通宝当拾”钱,其形制达到直径50毫米余;“绍定元宝”折十型大钱,直径达约42毫米余。而在后来的“淳佑通宝光背”也有40毫米以上折十大钱。而在“端平通宝光背”钱中,谱载并未明确注明其形制大小,现今人们习惯称之的所谓“端平通宝光背折十”其实尺寸乃为标准的折五大小。谱载只有“端平元宝”铁钱直径达到了40毫米余,为标准折十。因此,按照之前嘉定元宝、大宋通宝和绍定元宝的尺寸推演,真正的端平通宝折十型钱,其尺寸应当在40毫米以上。如此一来,我们看这枚雕祖钱,其尺寸直径达到47.2毫米,厚度足有4.5毫米。考虑到雕母祖钱通常尺寸要大于其后的母钱和子钱的基础情况,因而,这一形制尺寸当属于正常,无可非议了。而有人可能要问,如果此钱属实,那怎么没有见到行用钱级别的40多毫米直径的“端平通宝光背”子钱呢?这不外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此形制折十钱,为端平年间后期制钱,呈样钱后还未开铸,理宗即换年号嘉熙,加之端平年号使用也仅跨三年(公元1234—1236年理宗使用端平年号),完全有可能呈恭样钱后还未开铸端平年号即废止;二是此钱真折十钱有试铸但试铸量极小,遗存极罕,要么我本人孤陋寡闻未见,要么尚未出土或者在民间未能现身公示。有鉴于此,我们自然不能因为未见孙子而否认爷爷存在的客观性矣。

    四是,出现地问题。前述,此钱出自大东北地域(大东北概念,涵盖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那么此端平雕祖钱作为南宋晚期之官持珍品,钱中翘楚,怎会在今大东北地区发现呢?这一点并不奇怪,宋辽金元的纠结历史,相信稍有历史知识者皆可知一二。我们知道,在公元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后,南宋灭。作为占领军的入城元军大肆劫掠,将无数南宋京城宫中、官府乃至民间财宝尽数掠北而去。这和金灭北宋时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这还不说某种特殊情况导致此钱流落北方等难以预见的多因之果)。因此,在今天大东北地区遗存出现大量两宋珍贵文物,其实是历史之使然矣。

    五是此钱“端平通宝”四字,其实就不需要再多说了。其字书法精妙,端而稳重,美体书正,总体书意乃与折五流用端平通宝钱一致,“通”字为显。此等书法,非凡功力,非端平钱原书者所不能为矣。

    综上所述,这枚“端平通宝光背”折十大钱雕母(极有可能是呈恭样钱),无论从那个角度审视,皆很难举证否定,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这一点至少我本人是这么认识的)。因此,此品折十雕祖钱的存世,说明了南宋理宗端平年间,至少是打算接续之前理宗庆元、绍定两年号和前朝宁宗嘉定铸折十大钱的。这一点,如果是历史事实,或者最接近史实,那么将为南宋端平钱再添新的内容。同时,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南宋最大尺寸的雕母祖钱,其所具有的钱币学、制钱学意义及其文物价值皆不可小觑矣。一句话,此雕祖钱再一次证明,中国泉界所谓中国古泉雕母祖钱最早只见明嘉靖通宝雕祖钱一枚之说,是曾经的一个时代之见,始作俑者和后来跟风者受时空和阅历限制之必然,今天来看,已属陈旧迂腐,当可休矣!

     总而言之,上述分析和看法,乃我一家之言,尚属初步考辨,疏漏误见恐为难免,其间主要的方面是否合乎逻辑,有无几分道理,抛砖引玉,诸位尽可根据此论和自己的泉知泉识自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