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2012-05-17 07:38:24)
标签:

宋徽宗

元宝

大钱

篆书

铅质

分类: 两宋

 以铅证铜——

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和元宝——北宋徽宗最后一枚年号钱。铸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材质铜铁铅金银俱备。

    自从去年开博以来,就想根据手头的北宋《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大钱,写篇博文考证一番,一直未能动手。其主要原因在于三点,一是,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型钱,乃典型脱谱钱,历谱不载,亦未见到权威专家文字论及;二是,我收藏的这枚《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大钱,乃为熟坑,依据当今泉界某些人的偏好,恐难服众;三是,亦是主要的原因,此钱钱体较薄,乃非常典型之薄板大钱,若以北宋官钱而论,如此大钱,却这般薄体(铜钱厚度约:2.8毫米)似乎有疑。

    然而,天意之授,机缘忽至。不久前我于南方某地见到一枚铅质《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大钱,钱入眼帘,心悸颤动,无需犹豫,立招帐下。

    之所以立招帐下,列侠之阵。乃在于此枚铅质钱,一眼看去,钱体完好,钱体材质俱显耄耋,正是至老之铅质古泉是也。此其一。

    其二,这枚铅质钱,以径45.3毫米之大躯,却呈薄瘦之纤体。换言之,其钱径够大,然钱体甚薄(也是约2.8毫米)。

    见此,蓦然间,大有梦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豁然开朗矣。

    何至于此?原来,我一直最为纠结之处“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钱体似乎太薄,恐不真实”之疑虑顿释。这就是说,此铅钱在经认真辨识,绝非现在所制的前提下,其形制薄板特征,可非常有力的证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钱,本原之铸就是采用的薄板形制。

   铅铜两钱的对比。可见两钱形制完全一样,铅钱虽然直径略略小于铜钱,然,两钱的版式完全一样,钱文书意相同,厚薄相同,乃一母同胞之姊妹。其铸制特征对比,两钱钱体虽薄,但是字廓并不浅漫,如此相对深峻的字口穿边廓,其肉亦自然薄瘦。此,便构成了“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大钱,最显著的特征。

    进一步再看铜钱,薄板细缘,薄肉挺廓,钱文端庄,书意乃正。无非,此钱乃熟坑之品,非有某些泉家只习惯或者只会识别的所谓生坑,明显的红斑绿锈之品相。然,可通过特写大图察之,此铜质品大钱,地章平整,边圆廓正,缘边匀称,铸制相当规整。其黝黑包浆之中,绽露红斑,可见材质青铜之本色和当初出土时之红斑锈色。是故,本熟坑大钱,以锈色包浆、钱文书意和铸制质量综合察之,实无明显可疑之处矣。

    这枚“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质大钱的现世,且品相如此完好,殊为难得,非天意授之而不能。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型钱的史铸之实,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形制特征的重要证据。使我们能够更为明晰和踏实的认定“宣和元宝篆书折十”的诸般特征,尤其是解答了“薄板”问题的疑问, 同时,其也可以证实,宣和元宝实际上是铸有大钱的,因此其意义和价值均不小矣。

     检索,近年可见此形制宣和元宝钱,有公展之图品三四枚,可见其所出仍很稀少。因此,此形制大钱,极有可能是试铸样钱性质,其时铸量不高,遗存很少。有鉴于此,历谱作者受客观局限性未能得见此钱,而致其一直不获机会加入宋钱正列,长期游荡于泉谱之外,如此珍贵的宣和大钱,尽然流落为散兵异类,成洪七公帮众之一员,真是不胜唏嘘矣。

    后附论坛前年网展一品,锈色深厚,钱品诸般特征甚佳,见约二十条跟贴,除一人赞许外,十九条跟贴,无不否认,更言之当代之铸。时下有一些人泉识肤浅,喜玩论坛跟帖,凡见十之九否,当今之某些论坛现象可见一斑矣。另外,亦见同品银质钱一枚网展,与此同版。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下网展之一品“宣和元宝篆书折十”大钱,直径:46.5毫米,厚2.6毫米。可见其与我藏之品并无明显差别距。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以铅证铜——关于《宣和元宝篆书折十》铅、铜钱的比较实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