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雕祖钱
罕品奇珍见元祖
元珍《至元通宝(八思巴文)》小平雕母赏析

至元通宝——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铸币。至元通宝钱文分蒙(八思巴文)、汉两种文字;据史记载,“至元通宝”版别众多,大小不等。
在若干八思巴文至元通宝钱中,有载一品小形制,径约18毫米,其面文下方“元”字简笔,乃与本品书写形态一致。余不见常规标准小平形制之八思巴文钱有入谱载。
目前为止,元代铸币之雕母祖钱出现罕少,极难见到。其中,八思巴文的雕母祖钱,无论大小更是凤毛麟角,几乎就未见出。为此,今日特将本人所藏之一枚八思巴文小平形制至元通宝雕母祖钱遣上博来,赏析一番,以窥元代八思巴文铸币之雕母贵相。
此品雕母,与数枚宋辽金元雕母同处一罐,乃庙地宫藏。之前我已经展示过辽代寿昌应历等几枚小平雕母。展目图照,可见此钱相当精整,字口和穿边廓高凸,线条清晰,轮廓鲜明。其中,可以清晰见到钱文轮廓之手工雕刻痕迹及其形态,诸笔划和转角锋直,笔划底宽面窄,呈金字塔状。因其罐装已有包浆,未作清理,然,我们仍然可见雕痕历历在目。请移目面文右边一字,即可见笔划间底部尚留有明显的,残留未剔除之余铜棱脊痕迹;接着,请再移目穿内,则更为明显,穿口洞穿并修整成方形以后,尚在“面左背右”之处,留下了明显之刀斩后未彻底清理的棱脊状余铜,稍仔细察之,着实乃刀下留铜是也。
此外,从币材可鉴,此钱通体无砂无眼,无坑无凸,乃上好铜材为基。同时,铜质偏黄,非为青铜标质,故其硬度降低,便于錾刻,此等亦完全符合雕母祖钱材质之重要特征。有人可能言之,黄铜不是明代才出现吗,非也,早在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已可以利用炉甘石与红铜炼制黄铜,无非用此方法炼制黄铜成本高、耗费大,因此这一时期黄铜并不作为流用钱之铸材而已(事实上黄铜或者类似含锌之合金黄铜,早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亦有出土物为证)。虽这一时期黄铜不作为流用钱铸材,然,作为需要更加优质的,既利于雕刻且又耐磨并有金黄之贵相的雕祖钱需要,因其需要量小,则其成本当可不计,冶炼少量以为特殊之用当无不可。此不多言,需要进一步了解者,当可查阅相关资料,立可细知。
显而易见,此品眼力所致,雕痕明显;镜下验证,更得佐证。故而,其确乃一品精雕细錾之钱。从穿口内一侧之雕痕余铜未彻底清除并修整来看,此品可能尚余最后之尾工未完,即行停止。然,无论如何,此乃一品手雕刀錾之钱,已然无有疑问矣。结合其后世出生,以及其身之包浆辨识,愚见认为,其确乃元代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小平雕母祖钱。
至此,我已先后展赏分析多枚雕母祖钱,逐渐清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历代雕母祖钱,其实并无非常明显的所谓风格之分。作为金石錾刻的一种类型,雕母钱的錾刻即如一枚金属制印,其錾刻技术本身或者手法并无大的区别。其与錾印之最大不同,乃在于其必须尽可能铲平地章,使之更加精整美观,这是雕母钱形象的本身需要,即雕母是最初的样钱甚至呈恭样钱,必须具备美观整洁的整体视觉效果。至于錾刻手法,乃依不同的工匠或者钱师的用刀使錾之习惯而定。
最后,根据此品尺寸,若其产子,则子钱尺寸应当在约20-22毫米之间,而目前这个尺寸之八思巴文至元通宝钱尚未见入谱记载,此或当初雕样出后即换式,抑或为其时此形制所铸甚少,今尚难觅矣。

以下图,尤可见右面文字的笔划之间,尚残留明显未彻底剔除之余铜棱脊。同时,左面穿口内,亦留有未修整彻底的余铜棱脊,此余铜棱脊,乃雕刻所留,完全非铸造毛边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