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2012-02-10 07:48:03)
标签:

雕母

宝源局道光通宝

祖钱

笔划

康熙通宝

分类: 雕母与母钱

 刀痕非化尽——对清代小型雕母祖钱特征的再认识之三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祖钱一品。本展接续上两篇博文,通过展赏继续认识清代小型雕母祖钱。

    首先,本品和钱谱康熙通宝小雕母一样,出自罐装,其锈泥厚覆于钱体,为更透彻了解清雕母,故对此品进行全手工除锈,除锈过程中,以针为具,较为艰辛而至两手指头疼痛,这盖因为其锈生硬,笔划之间结垢多而坚实,小心而点滴剔掏,颇费功夫。由此,亦可以放心断代,其锈可证其老。

    其次,其钱文书意特征,乃道光钱之典型书写风格;其字口高凸,地章平整,通体无铸制之砂眼或者凹陷铜凸;其边圆廓正,厚重有加;金口未开,笔划转折多直角,清雕祖典相之一。

    由此,可见本枚钱品,具备了雕母祖钱之通常特征。

    然,当我们再按照常规“笔划如刀斩”的标准来看,似乎还是觉得不够,不鲜明。即笔划起顿点,刀锋不锐,甚至某些笔划起顿仍然圆滑。

    是故,此是否还是真正的雕母呢?请接续下图后看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通过紧邻此地之上下两三图可见,与前篇《康熙通宝》和《盘古通宝》小雕母一样,在红圈处,仍然留下了雕刻未完全清理干净之“冒尖”余铜。其中,更可见本品“寳”字宝盖头下左“王”最后一笔,与下方“貝”之头横笔划相连,细察,此非流铜粘连,实乃为还没有动刀切槽分割所致,或有意而为,抑或尚未完全收工所致。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通过上述展示分析,我们再次看到了,清代小型雕母祖钱的一些特征,在我所藏其它钱局的雕母之中,有的有这种“冒尖”余铜残留,有的清理较为干净,但是,皆能察觉“刀痕”。

    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这样认为,清代小平钱雕母祖钱,很难看到绝对的“刀痕化尽”现象。鉴于其钱体过小,较难紧固(完全不像篆刻印章那样,便于手握),雕制工艺难度更高,目力要求更高,是故往往残留一定痕迹。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启示——即,这些小型雕母,笔划起顿,多是在雕制过程中,一边雕,一边进行锐角倒角修圆,以防止深入加工刻制过程中,损坏笔划初雕时形成之锐(锋)利之处,亦便于手握而不至于因切割形成之锋利尖锐伤手。

    上述特点,结合其它朝代的雕母来看,各代雕制工艺有差异,即雕刻后处理“干净”程度不一,对修整笔划的刀斩后的锋利处是否修圆的认识不一,结果不一。先前我所展示过的辽、元小平雕母,其地章处理就“干净”了许多,有的笔划刀斩锋利仍然保留较为明显,未作过多刻意修圆。这些特点和区别都是需要注意到的。

     事实上,雕母制作由于是手工艺的结晶,其手工雕制痕迹无论以什么形式特点表现出来,皆是绝对存在的,无非其痕迹残留的程度和多少不同,特征不同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机械的对待和辨识都是错误的。

    本次,通过对三枚清代小平钱雕母祖钱的认识分析,使我们对清代雕母祖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突出点是通过残留“冒尖”余铜现象证明雕品的事实,进一步通过这些余铜,证明尽管笔划起顿圆滑,笔划剖面并不十分陡峭的现象,亦是雕母的一种特征。只不过,在实践中,需要综合多因素判是!

    此题,暂时告一段落,今后适时,将逐步再展示其它年号和钱局的小平雕母祖钱,以及所藏之几枚宋辽元明小雕母,以使我们能依据难得的不同时期雕母实物,对泉中鼎珍——雕母祖钱有更多深入而正确的认识。


清《宝源局道光通宝》小平雕母展赏与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