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当五本已稀
雕母出山显珍容
清珍《宝泉局咸丰重宝当五》雕母祖钱展析

宝泉局咸丰重宝当五——清咸丰年户部宝泉局铸币,以一当五枚平钱。在咸丰钱系列中,除中央户工部泉源两铸钱局铸当五钱外,其它若干局也铸有当五钱。然,因当五钱行用时间较短,很快为当十、当五十甚至当百以上大钱取代,故绝大多数钱局所铸之当五钱,皆遗存不丰,成为咸丰钱中的较珍贵品种,收藏价值较高。
今展示之品,乃为宝泉局所制之咸丰重宝当五雕母祖钱。查,可见入谱载有此类当五雕母一品。之所以为“此类”,乃是因为本品和华谱谱载之品略有差异,缘边略宽,尺寸略大。故可认其为同类之其中备选或备用雕样之一矣。
复察本品。罐装窖藏之品,包浆厚重,锈泥紧裹,此不便观赏雕母之实美,是故,我做了清理,放大镜下仔细剔除大部分窖藏锈泥,清理中,锈甚紧实,部分锈痂甚重,针掏刀刮,也只清除了个基本,仍有部分余锈,即便如此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观其形态,钱文字口高凸,拔地而起,笔笔划划,书写端正;笔划横直竖立,笔划细而间隔较宽,起收之处,刀斩切下,干净利落;笔划拔地起来,下宽上窄,无论单笔划抑或是整个字形,均呈下宽上窄之金字塔形态。通体找不到铸造痕迹,包括铸造之必残留的铜凸铜刺(此极重要之区别雕铸母特征之一矣)。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但凡其文字的封“口”形态出现,必是整体呈“金字塔”形,上窄下宽拔起于地章,“口”形内切面倾斜上宽下窄,似“斗”形。此亦是重要特征,无非大钱更明显与小钱而已。还值得提及的是,小钱文字极小,笔划间的距离小,其制作工艺精细而又有别于大钱,大钱可一二刀完成斩切的,小钱则不能,小钱只能是用微小如针的超微切刀,一点一点的掏空笔划间的缝隙余铜,是故,其转角过渡就不甚锋利,反而趋于圆弧状。这也是需要辩证看待识别的。
本品穿钻孔而未全打开,乃所谓金口未开。整个钱体边圆廓正,规整规范;钱体厚实,精练黄铜。其雕刻工艺一流,几乎至所谓刀痕化尽。然,其实察细微之处,仍可见切痕矣。关于“刀痕化尽”其实仅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关进一步研得,后将针对其它品实物逐步发表。
余不多言,以下诸多局部详照,供诸君详观细察。随着研究深化,我逐步发现,清代小钱雕母与清代之前的雕母在工艺上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即,清钱雕母的笔划上部棱边多做倒角修圆,而之前宋、辽金元,乃至明代雕母,则未曾做倒角修整,显得更加锋利,一句话,清小钱雕母字口相对圆滑,之前的则更为锋利矣。此乃后话,此先提及而不详述,余以后当再专文述之。
清钱量大时近,钱局众多,铸地分散。因此,其雕母亦是有史以来产生量最大的。尤其是小钱雕母,我们可从华光谱的《中国古钱大集》上略知一斑,各钱局小钱雕母载入较多,而大钱雕母则罕少,仅三四枚。这恐是因为一方面小钱雕母使用量大于大钱;另一方面小钱雕母易损易失,须得数个备用。及至遗存相对大钱而有数。尽管如此,毕竟雕母乃为手工制钱,制作量罕少,无论何品,皆属钱中顶珍,极其珍贵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