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铸永隆 铜罕非仅有
五代十国闽《永隆通宝背闽星月纹》铜钱赏议

永隆通宝,五代十国时期闽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铸币。钱文字体在行书与隶书之间。其材质有铜、铁、铅,铁质多见,铜质少见,铅质甚罕。
永隆通宝,谱载多铁,形制有背上闵下月纹和背右星下月纹两种基本式。粗查,以华光谱《中国古钱大集》所载为例,其有背星月纹载拓一枚,铁质;另有一枚拓图称为“待考品”,其按曰:“此品方若著《古化杂咏》、丁福葆(含戴葆庭)著《图记》均认铁。马定祥《批注本》批铜、《大系》亦认铜。因实物已不可一见、其币质究铁或铜?仍待深究,后定。又,此物铜者,多即是铁母也。”对于这些批注按语,一方面表示,永隆通宝铜质品,历受泉专重视;另一方面细读起来,可见有些批语所出现的漏洞:
即,如果他们自身有藏,手握实物,铜铁材质立辨,无需“认”或“批”,直接确定材质即可。而华谱按语有所进步,其谨慎的提出材质待考,理由是未见实物。由此可见一个重要问题,某些历史泉谱,其实著者并未见实物,是根据感觉或者经验感觉来猜测或者判断的。其对后学的泉识产生了相当不好的误导,贻害无穷,我们须得明辨并坚决摒弃这种很不好的习性。
而华谱出于其未见铜质背闽星月纹铜钱实物,定其待考,则表明一旦实物出现,则无需去怀疑可能不可能。故,我们所期待的则是实物现世,以实物实证究竟有无铜质背闵星月纹铜钱。
今展本品,材质乃铜质无疑。察其钱文,具有永隆钱之古拙书意,不过于谱拓诸铁钱之溃烂模糊钱文相比,则又几乎有天地之别。本品钱文清晰,面背字口高凸,书写古拙而非笨拙;钱体铸制工艺虽然不算精整,然亦显规矩,方圆廓正。其锈色包浆,地绿面黑,材质略见泛红,锈皮壳生硬,紧贴钱体,锈刃进骨。此锈形成年月悠久,更非十年八年形成之近仿,当为门开武夷之山矣。
此外,本品细品钱文书意,其“通”字走之傍,最后一笔划乃为近直角转直捺,与常品铁钱之“圆折捺略上翘”有所差异,此特征极有可能为一种新见版式。或曰“走之直通”版式。版式问题此就不多议论,因其乃为历代铸钱之常习,我们只需要根据钱之整体形貌,基本要素皆能过眼,即为门开之珍贵品,无非创见而已。
按照华谱之按,从此泉的材质和字口来看,确似铁母。我观察以为,铁母亦似,断其为铁范铜样钱,至少不为其过。不管如何,皆为好钱。
此顺便提及,近年有些前所未见之钱出世,有些品甚至具有颠覆性,这至某些过去或者当今的泉好人士有所甚至极度不适。面对此情此景,他们首先不是在期待和包容心下去认真考证,而是首先陷入“不可能”的陋习泥潭,用旧识或自己之有限阅历所及去看待,动辄锈色不对,再来电脑制模,总之是不否不为后快,深问其由,则无进一步之释。事实上近年伪作频现,市面常有,这是不争之事实,然,见见那些近年所谓电脑制模人工做锈的伪作或者高仿品,其仍然只能蒙初学,无法逃过经验者细察之眼。是故,还是要以科学态度,开阔心胸客观面对方才可治不适之症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