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夏真兴》钱多版式的思辩与考释辑录


大夏真兴钱,十六国时期大夏赫连勃勃于大夏真兴年间(公元419-424年)铸。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
钱或铸于此时,形制有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其中,
“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是中国历史上国号年号在钱币上首次合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为关于大夏真兴钱的基本信息。
鉴于大夏真兴钱所出为罕,获封原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爵。故此,长期以来,大夏真兴钱皆被认为只有一种规格,即一种版式和固有的2.3毫米直径及其重量。有人甚至发出“凡是直径超过2.3毫米者,皆为伪钱”的荒唐之说。而随着近年建设高潮,资讯发达,意识改变,我们可见大夏真兴钱,不断有出公见,其间既有明显疑品,亦有出土特征明显并与诸谱载式有一定差别之品。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是以史谱之独式为唯一依据而将异式一概否定,还是小心求证,认真考辩其真伪,是必须的科学观。
查,近年关于大夏真兴钱的有关研究成果,发现有几篇文章,发表于内蒙古金融研究期刊,对大夏真兴钱做了更为深入的考释。认真研读以后,我原本想再写一篇考释文之想法,可以休矣,因为这些文章从此钱的来龙去脉以及多品有差别之钱做了极其认真的分析考释。我特将其中二篇文章,直接贴与本文后面,供参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些文章具有学术性,又都发表于前几年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故一般泉好并不容易看到。这是致使不少人无法知晓关于大夏真兴钱的研究考释新进展,而死抱旧说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里,首先要解读本品。本两品大夏真兴钱,锈色不同,可见其同范,并皆为生坑出土之物,分别出土于不同坑口,此为最有力佐证此两钱乃真龙之据。其铜质泛红,钱体锈色包浆老道,其锈如甲胄,紧裹钱体,锈由骨生,辩锈识钱,皆年代久远之物,非近代伪作可为。其铸制来看,规整端庄,面穿重好,钱文“大”从“太”,真书含隶韵。书意和基本形制具先前已经出土之钱典型特征(后附专题论文)。特别是,本两品钱,相对而言,皆厚重,较之国家博物馆馆藏品仅2.2克的轻薄重量,本两品更显标准铸币的特征。
其特别之处在于,本两品钱之穿不太“广”,但穿重好清晰而凸出。比对,第一品因未修穿而更显穿径小,第二品修穿后,仍可察其穿径略小与过去谱拓广穿品。正因为这样,此特点使得本品式书法因穿窄而至地章空间增大,笔势放得开而书法更加舒展,新研究资料曰,其更显早期六朝之书韵(参见后附第一篇文章“新出‘大夏真兴’鎏银钱辨析”)。关于同类钱其穿廓有大小之别,实际上在差不多同时期的其它铸币中,早有范本。如无所发过之圣宋通宝钱即有广穿和中穿之别版,此不多述。
显然,从锈色、形制、铸制和书意综合起来辨识,我们没有理由言此两品大夏真兴钱乃伪作。根据新研究成果结合本两品无疑实物来看,我以为,在不否定清末民国几位藏家所持之品真实性的前提下,大夏真兴钱应该实不止一个版式。其版式之最大差异,除了某些钱文书意笔画之异外,突出之特点是:一式为广穿重好;另一式则为穿径略小的中穿重好(若说窄穿亦可,但是容易误读,故我以为称其“中穿”更为妥当)。
关于古钱币的版式,唐及其五代十国后即不需再言,不少同类钱版式多至令人目不暇接,宋辽钱更是突出。以隋唐之前来看,亦多同类不同版式,其中,早之半两到五铢等,更是版式繁多,穿径有别。此可说明在隋唐前,无论中央铸币还是地方政权铸币,同类但多版式钱皆为常见。在此文前一篇西夏《贞观宝钱》里,其小平形制就有大小两个不同版式,并且还称仅此两品,之前并无对照佐证,即又是一例。故而,大夏真兴钱亦然同理,过去没有发现之不同版式,并不意味着后来所出另版式就是问题之品,事实上,许多古钱从有谱以来,就是因为不断有新发现而不断补充谱载。因此,同类古钱在收藏领域,其版式的发现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是逐步发现逐步认识并确认的过程。
文献记载,大夏真兴钱在解放前所出四枚,最早入谱为1936年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因此,此钱出现于泉界时间最早应在清末民初(其中方药雨藏之此钱为1925年首次记载于《药雨杂货咏》),若以此推论,即使其时有依据丁谱而仿,其仿品距今亦不足百年,百年间,这种仿品多难再入土而等待今人挖出当真。故此,其包浆锈色之真伪便不难辨识,一句话,千年入土包浆锈色,岂是轻易可仿者,即使仿得可乱真,然,其毕竟为“可乱真”,“乱真”难变真,“乱真”亦非可成真矣。
因此,关于大夏真兴钱,时下已经可以确认,其如同期其它铸币一样,拥有不同版式,旧认识需要根据最新的出土实物和研究进展而更新。否则,我们当如后来许多钱谱一般,七八十年来,谱谱皆照抄丁谱,面对新出,不思进取,实乃大误矣。
后面所附粘贴的两篇论文,杨鲁安先生2003年发表于《内蒙古金融研究》杂志。其根据新出土的,与最早发现的大夏真兴钱在版式上有一定差别的钱品,进行了深入考释,提出新出之品,尤其是中(窄)穿品为真的依据。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泉研除辽金钱币以外,不多见的最有价值和创见的研究论文之一。值得学习品读,以补充我们对大夏真兴钱这一名誉品的新认识。
此为最早之谱拓:

下为国家博物馆馆藏品:直径2.3厘米、重2.2克(轻薄),1959年沈子槎先生
捐赠

很有见地的《大夏真兴》钱专题研究论文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S2期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S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