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篆书再出世
谱若不载非为谱
名泉创品《大观通宝篆书小平钱》处女展

这是一枚极其罕见的大观通宝篆书小平钱。
前几天曾经发“名泉奇品《篆书大观通宝折三》初识…”一文,其中对篆书大观通宝钱出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指出,北宋名泉大观通宝应该有篆书钱的原因等。这里将不再赘述,有兴趣可参看前文。这里只是就某些问题做点补充。
首先,本品大观通宝篆书小平钱,尺寸见题照。就目前我狭隘范围所掌握的信息来看,本篆书小平形制的大观通宝,还未见到第二品公见。本枚钱乃生坑之品,蓝锈布满钱体,锈色自然,细致复察,乃为真锈附体,门开泰山。故钱体本身已然没有任何可值得疑问之处。
其次,在锈色包浆为实的基础上,察钱体,厚实之躯,重量接近6克。字口深峻,铸制精整,其完全符合大观钱总体铸制皆精这一普遍性特征。钱文篆书体,与前发篆书大观折三钱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观”字书写有一定差别,其“宝”字皆为长冠宝。鉴于其为小平形制,钱文书写出先一些差别实属正常,况且已见大观瘦金书体钱本身版式就较多,因此钱文上的局部有别更无需再说其理。
第三,篆书大观通宝折三,近年已出不止一枚,有博友也已明告有藏。而今,本人再现篆书小平。此可进一步有力说明,大观通宝篆书钱是确有其物的。那为什么八百余年来,大观通宝篆书钱未有得现,以至于这一历史名泉,且铸量宏大,其竟然长期潜伏,古今浩瀚诸谱,均未载并提及。因此,我目前也只能主观推断。单说宋钱,在北南宋时期,基本上均可见各年号总有楷或隶书与篆书钱成对,铸对钱一直是宋钱之风,而通常又是对钱之中某些形制里面的篆书钱成为稀罕,仅举两例,北宋皇宋通宝,楷篆成对,楷书普品,九叠篆书大珍,南宋建炎通宝小平,相对楷书多于篆书,篆书为珍。。。等等不再繁举。此说明什么呢?一是,很多对钱中篆书钱铸量往往极少甚至就是试铸样钱;二是,篆书钱非为行用货币,仅作为为样钱或者为特殊用途之赏赐礼钱而存在。此两原因,极大可能便是导致不少形制的对钱篆书品,最终的存世量大大低于非篆书钱的前因。如此,我们似乎便可以说,大观通宝亦同样如此,其篆书钱文形制,可能也是初铸或者试铸币,抑或铸量极其有限的用于赏赐礼钱,其并未如其它书式那样付诸行用。在此,我亦不完全排除此篆书钱乃金代所补铸。此不赘述,多一种猜测并为续研之提示而已。
如果大观通宝篆书钱,确如上所断,则今天终于见到实实在在的大小篆书钱面世,则无需大惊小怪。为此,结合我们先前已经发现的大观通宝折十折五旋读钱,大观通宝认知度极高的北宋名泉,且为古今藏家以及爱好者必藏之钱,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面对,若再轻率将其斥为臆造伪品,不仅轻浮浅薄,而且是对祖宗之大不敬。因此,这些大观新品式如不进入当今新著谱之中,则完全可以说,其谱必是一个残缺之谱。因为大观钱,乃是中国古钱大系中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其若不全,难成大观。
我相信,尽管今展之小平篆书大观更为罕见,然,其必还有,只是未现而已。同时,其它形制规格的篆书大观也极有可能存在并终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大观通宝钱系列品种必将逐步趋于充实,真正成为洋洋大观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