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尾铸币
背招可辨析
由南明珍泉《大明通宝背招》所想到的

相对来说,大明通宝这类南明钱,并不入收藏主流,尽管南明仍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局部阶段,非安南的性质可比。对许多人来说,南明钱比较生僻,尤其像背招这样的稀罕泉,更是如此。
史载,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仍用崇祯纪年。当年十二月,开铸大明通宝钱。次年六月清军攻占绍兴,鲁王逃海上。顺治八年九月,清军攻占舟山,鲁王奔福建。次年正月去厦门依郑成功。因此,大明通宝钱铸造时间应不超过六年六年。
大明通宝钱在南明钱中属于相对铸造最少之币。其仅铸小平,有光背和背文两种,皆真书顺读,背文有户、工、帅、招等字,直径在2.5厘米左右,重3.4—4.6克,有红、黄铜两种,钱文制型风格类似天启钱。
在大明通宝钱系中,背招钱极其稀罕。在华光谱《中国古钱大集》中,载一品,评一级,称仅见。其拓图直径约为22毫米,可见拓图钱品相不好,背“招”字迹模糊勉强可见,背平漫。由此可见,此品钱体较薄。如此一来,问题便随之而提出。
首先,看本品描述,传世之品,包浆自然,铜质熟旧。正面钱文和背文皆清晰易识,大明通宝四字,也具明钱风格,尤似天启钱钱文书意。因此,应该无大的疑问存在,此品难以不开其门。但是,此品除钱文和拓图之品大体接近,小有差别外,乃在形制略大,本品直径25毫米,直径明显大于拓图之品。背缘略阔于拓图品。
其次,近年还见大明通宝背招钱出现,但是,就网上能见到的二三品,有的钱文有所异,铜质亦无明显熟旧之感。由此看出,要么大明通宝背招钱,版式形制非独,要么必有其伪。因此,我以为,所能用于比较的,乃本品更具有讨论资格一些。前述,拓图品品相较差,背平漫字迹不清,同时,又为仅见。这也就是说其第一次上谱时,著谱者只见到这一枚,后谱续之。因此,根据当时此钱的“烂”相,是可以存疑的,理论上这种情况可有两种判断,即或真或伪,各占50%。从本品尺寸,到近年先后发现的几品来看,其尺寸均是接近25毫米。未见有尺寸22毫米之品出。因此,对上谱之品提出疑问,则不是没有理由的。同理,对本品亦然。
第三,如果上谱之品,非伪。那么,大明通宝背招钱,就存在多版式的可能,或者说存在大小型两式。逻辑上,此仅见可判为真,彼仅见亦可断为真,当然彼仅见需要钱体锈色包浆钱文等均体现为真,反之亦然。所以,我想到,诸谱之出现仅见,有些并非就可断然信其为真,尤其那种钱体含含糊糊的更是如此。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人都不是神仙,仅见初判者难免存在打眼的可能性。这是其一,其二,历史上诸朝铸币无论小平还是大型之钱,一式大小两型皆铸的情况实不少见,故而,大明背招钱在小型为真的前提下,再出现尺寸更大一些的所谓大型钱,则不仅是存在可能性,而且亦是正常的现象。
综上所述,如何看待同品而又与谱图所载之物有别的它品,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实事求是的面对实物和多方面信息去分析。其思辨的基点并非仅仅指向非谱载之品,同时也要指向谱载品,尤其是那些所谓孤品仅见。因为,“孤品仅见”,正是精心制伪臆造的一个最好的掩体。不是吗,没有第二枚参照,仅凭某家说了上算。当然,本人绝非是说,史铸之钱就没有孤品仅见,如果完全不承认有孤品仅见之钱,当然过于武断绝对,亦非理性和唯物。问题只在于,孤品仅见不应该成为我们斩杀第二品、第三品乃至多品真钱出现之借口而已!
这里展示本人所藏,并有所议论,孰是孰非,皆无紧要,旨在多些启发,多点思考,以活跃泉研是也。
华光谱《中国古钱大集》所载之“大明通宝背招”拓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