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直读非常式
版别不同更奇罕
汉五铢异品《直读五铢》银铜双材双版式考议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至此钱文“五铢”钱启用,前后铸行历时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钱文铸行时间最长的钱币。
鉴于五铢钱铸行时间长,空前绝后,其版式繁若宙星。有些确难以准确断代,故有谱将一些版式独特者,归入异品,曰:五铢异品。统一称之。五铢钱史铸巨量,存世繁多,多数正铸乃为普品。然,又唯异品者相对量少,较为珍贵,极少数甚至相当珍罕。
这些五铢异品中,其中一种乃为“直读五铢”,即“五铢”二字分列穿上下,与一般的横读五铢和传形五铢文字列穿左右不同。直读五铢钱,史谱极少载并论及,在华光谱的《中国古钱大集》中,载得一品拓图,相对评级为高。查近年网展,亦不多见有直读五铢亮相。故,直读五铢钱应该是五铢钱体系中之贵族无疑。
进一步从一些资料记载来看,我国历朝所铸五铢依汉制, 文皆横读, 即使纪值和纪年五株, 诸如“ 直百五株” 以及“ 永安” 、“
常平五铢” 等, 其五铢两字, 亦皆横读, 均未见直读五铢。而在泉书上提到“ 直读五铢” 的只有宋代洪遵《泉志》卷六,
左右五铢条下曰“ 余按五锋沿汉迄隋, 因革不一, 品目大颗。文四出谓之角钱, 去肉郭谓之女钱, 狭小其制谓之稚钱, 三面无郭谓之白钱,
有反其文, 名传形者, 有上下其字, 名奇品者。以至赤侧、当两、鹅眼、鸡目、四柱、两柱之类,
文皆五铢” 。洪遵只是在文字上提及“ 有上下其字,
名奇品者” 。此可谓直读五铢钱最早的记载。
本展示第一品为直读五铢银质,第二品为直读五铢铜质。图照可以看出,银铜两品又为不同版式。其中第一品银质版式,钱径略大,穿略小,“五”字狭长,此式未见谱载。另一品,“五”字扁宽,与1988年于安徽出土之直读五铢一枚版式基本一致,亦与华谱所载之品的扁“五”版式基本一致。
这其中,第一品无论是材质和版式,皆堪称极罕见,是为相当珍贵。另一品铜质,虽非第一枚,亦并不多见,较为珍贵。银质表面包浆生成可察具有水坑特征,其钱体表面水土沁重,水土侵蚀细小斑痕密见,显然已经年辰悠长。铜质品,包浆绿锈,铜色泛红。在轮廓边少数地方可见有黄斑闪现,经显微镜反复察之,非黄铜色,而基本上可断定为表面鎏金残余,由此可见此钱亦是不一般,恐为当初的一种样钱或者馈赠赏赐钱。其与银钱多为馈赠赏赐钱之作用应为一样。
基于此,我一己管见,初步解析认为,直读五铢与行钱横五铢之所以有别,乃在于直读五铢钱并非行用品,而是馈赠赏赐品,其理由:
一是,此类钱发现甚少,若为行用钱,根据各朝五铢普遍铸量较大,存世亦多的情况来看,直读五铢若为行用钱,势必不会存世如此稀少;
二是,从银钱和表面鎏金痕迹来看,此类钱,更非行用,反倒是符合历史以来银钱基本上都是馈赠赏赐钱,鎏金钱多是样钱或者馈赠赏赐钱的基本性质。
不管怎样,直读五铢钱为史上实铸之特殊品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使用性质还可探讨,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今天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