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人形制 万历金背——《万历通宝折五型》金背雕母祖钱考略

(2011-04-03 07:24:08)
标签:

杂谈

分类: 雕母与母钱

                  惊人形制 万历金背

  《万历通宝折五型》金背雕母祖钱考略

惊人形制 <wbr>万历金背——《万历通宝折五型》金背雕母祖钱考略

    不用说,此品一出,能让人吃一大惊!其惊之一,在于她的形制居然是“折五”;其惊之二,在于她具尊母之相。然,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她就在案头眼前。面对其尊,敬畏之中,还当小心求证,万不能轻率否之或者感情用事而捧之也。

    我们目前知晓,万历通宝除了超出常制不用于流通的大钱之外,只有小平和折二型流用并传世。并未见到过折二之外的更大诸如折三、折五、折十等型制之行用钱。为尽可能搜集点资料,笔者“人肉”“万历通宝折五”,然结果令人迷惑,竟然未见有一品图照或者文字叙述,那怕近当代仿品臆品,这在古钱伪臆仿几乎无所不涉及的背景之下,着实有点令人拍案惊奇!

    如此,我便只能从一些背景资料和自己的肤浅推断来考证本品了。

    《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四年工部奏言中说:‘用四火黄铜铸金背,二火黄铜铸火漆,务求铜质精美’”;“‘以金涂背,火漆钱系,以火薰其背,使黑’,镟边钱系 ‘钱边皆旋,色黄质坚,工料重大’”;“隆庆、万历两朝承续此制”。这是关于所谓金背钱的历史记载,其证明有用黄金涂背之金背钱,也有分析文章认为实是使用精炼黄铜所铸的精钱”之说。

    嘉靖二十三年,“命工部造嘉靖通宝钱,依洪武折二、当三、当五、当十式,各三万文,续解贮库”。自此变永乐以来只铸小钱之制,复开铸大钱之例。此后,除隆庆、泰昌外,各朝皆曾铸大钱。这里,为万历可能铸有中大型行用钱留下发现空间。

    万历朝之铸有超常制的大钱,已经可说明问题。这里所出现的问题乃是,万历年除铸有小平、折二和超制大钱之外,是否还如嘉庆年一样铸有折二以上中大形制的行用大钱?这个疑问曾见过有文提问,并推测可能有之。但是均无更深考究,推其原因,可能因为长期以来未能发现折二以上行用大钱出土或者传世之由。如此,我目前便很难确定万历年是否有过折五钱出现。这里只能有三种可能,一是,铸过折五,至少是样钱阶段,后停止,目前样品或已全部消失或还埋在地下水中;二是,只是出过雕母样钱,而后夭折;三是,根本没有过任何铸折二以上行用钱之动作。

    史载,早在嘉靖时期,朝廷运用钱局的技术优势和当时黄铜冶炼工艺的发展,曾铸造与私铸钱明显不同的三等优质制钱。这样的话,万历当为延续才是。本品以鎏金之躯出坑,具有金背钱的典型特征。

    具体我们来考辩一下本品,

    一考,包浆锈色。本品正如我前一篇博文《永乐通宝背三钱雕母祖钱考略》中对永乐三钱的考辩一样,在我得到之时,其钱体包锈,已经被前不懂之持有人着意清除刮锈,钱面地章呈现很多刮锈留下的新划痕。这通常是一种忌讳,然事已如此。但是,我们仍可在不少地方看到未能清除之锈,辨识结果,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这绝非后期人工做上之锈也。再看地章,局部有一些小凹坑,这是长期锈蚀对地章钱面的损害,而非翻铸之砂眼。其表面鎏金相对较厚,然局部已经脱落。脱落鎏金的地方,我们可见到褐黑色底锈,入骨掩盖其三火黄铜之色。正是其鎏金层,极大的阻挡了环境伤害,极大增强了铜质钱体之抗锈能力,结果方才使得钱体未能被锈蚀伤害过甚而保存极佳品相。所以,在包浆锈色上,本人以为,已然不能用常规眼光来看,只能结合本品的实貌和出土背景与原持有人做法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还是如在永乐三钱雕母一文中所说,如为伪臆之作,其刻意清除包浆锈色之举,岂非此地无银。如此,在此考环节可以排除赝作。

    二考,钱体材质。本品通过鎏金层脱落的地方,透过入骨底锈,我们可以看到泛出黄斑,用显微镜察之,其材质乃为上佳黄铜,至少三炼精黄铜(古称“三火”之炼),这和明史食货志所载完全吻合。开始,由于精炼黄铜接近金色,尤其五炼以上。我以为其就是精铜本色,经多次观察,方才看出其表层金色和底层金黄色是两个层次,这才确定其表层是刷金也。故。本品材质完全符合万历年铸金背钱之记载,也是近当代赝作难以做到的材质吻合,故在此点上已无需多言,可断其非为赝作之品。

    三考钱文特征。历代每一朝铸钱,在一个品种中,大小规格之钱,其钱文风格虽然不会绝对统一,但是会基本一致。本品钱文书写特征完全具备万历钱文之典型风格。钱文书写潇洒遒劲,独具神韵,其独特的万历钱风跃然眼底。此点,我们已经可以直接看出,无需再加赘述。故,以如此神韵之钱文风格,伪仿臆造,绝难做到也。

    四考,是铸还是雕。观察钱体,令人惊奇乃为本品字口异常深俊挺拔,边圆廓正,轮边精修呈轮胎状,十分精整。笔笔之划从地章至面昂然凸起并呈金字塔状(可参见下面放大之图照)。笔划犹如刀斩,锋转直折,在“田”、“贝”等“口”形之处,可以看到十分明显的“V”形形态,此乃雕母手雕之典型特征之一。同时,钱文笔划,在放大镜下观察,其笔划边并非笔直,只是手雕刻之又一典型现象。钱文笔划至地章结合部,基本上都呈直角结合(因照片视角原因,有些地方看上去似乎不很锐直)。值得说明的是,关于这点,常规识别雕母,都把钱文与地章结合处是否锐直,作为主要标准之一,其实事物无绝对,由地章凸起之略显不直,乃为雕制工艺程序不同而为,即,在雕刀走到钱文根部之前会停刀,钱文根部在走到地章面之前也会停刀,这样主要是避免因地章反复铲过,伤及钱文根部,由此,在雕制过程中,便会在钱文根部与地章结合部留下一条梗,最后在精修之时,再细心剔除此梗,进而,有的是在钱文根部与地章结合部出现剔除此梗时的沟堑,这是一种修法,另一种则是细心修除,而留下微圆之转角,此点可是甚为迷惑人的。因此,判断雕母是否雕制,绝不能以某一个局部之点不合常规,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必须全面来看,综合多处特征判断才是正确之法。还需要重点一提的是,本品凡是笔划转折为锐角之处,刀切转角十分锐利,如折纸一般,没有一点流铜或者拖泥带水,无非照片难以更清晰反映出来,如果是铸制,就算现代精工,此点也实在难以做到!

    目前,鉴于雕母祖钱数量极少,一些人很难收藏并见到雕母实貌,又多数人即使能看到,也都只看过清代雕母实样。可以说,清代雕母具有其成型的典型雕刻风格,如雕母祖钱均出现穿口为方便拔模而留的所谓“斜拔”,在明早期之前的雕母,恰恰相反,这一点并不明显。本品乃万历作品,可以看到,穿口斜拔已经出现,这一点已经具有清钱雕母的风格,我们似乎可以说正是从这时开始,明显的穿口斜拔就出现在雕母上了。再看,由于本品凸起很深,笔划之上,镜察多处向下切割之雕痕还较为明显存在,这恰好是我判其为雕制的最好注解。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我们所说之雕母“刀痕化尽”,其实是一个形容词,是古人因无现代放大镜工具而靠肉眼观察时的一种结果,后流传下来的传统结论。其实只要是手雕之作,刀痕是没有办法化尽的,无非刀痕粗还是细,细者,肉眼观察便难以察觉也。总之,本品乃为雕制之作,实物清晰明白的表面了其母身份,至少本人目前有限水平难以质疑。结论,非机制冲压之品,更非失蜡法精铸制之品。

    考五,形制。本品为折五型,正如前面所说,我们至今并未见到万历通宝折五型任何钱品出现,无论臆造还是伪作(这一说法,只是本人目前时空见闻条件下之阶段结论,不表示绝对没有)。然而,正如我以前在其它雕母博文中所说过的一样,有无孙子,不能作为判断其爷爷是否存在之理由。本品若为雕母样钱,后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再往下铸制,其可能性是存在的,无论本品真臆,这个道理当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历史上的事情纷繁复杂,有些东西,我们只能深入研究后,方才可透视其一二。不管怎样,正如许多钱品一样,无史明载,后出土一颗两颗,方才得到印证,这便是所谓“填补历史空白”之现象。本品的艰难求证,无非不是正规考古发掘之出而已,若为正规考古出土,和永乐三钱雕母一样,其即可被认定。这也是一种人们的惯常思维,奈何不得。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本品是为一颗雕制之钱,基本上可肯定。并且,极难是所谓老仿臆造,更非新制。局部放大图,可供各位有限察之。鉴于其不仅仅是万历通宝之雕母祖钱,更在于其是折五这一形制,此点具有非同一般之研究价值。有可能填补万历无中大型行用实钱面世之空白。不管怎样,本品是雕母也好,是折五型金背样钱也罢,其都显相当珍贵,希望以此博文得到更多正反鉴评,而终证其身。

 局部放大图,供参考。


惊人形制 <wbr>万历金背——《万历通宝折五型》金背雕母祖钱考略

惊人形制 <wbr>万历金背——《万历通宝折五型》金背雕母祖钱考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