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京川游侠
京川游侠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532
  • 关注人气:1,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外有天 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2011-04-21 14:30: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超大钱

                  天外有天  钱外有钱

  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因其在2009年嘉德拍卖会上再次创出196万的古钱成交天价,而被称为清钱之王。此钱曾在1999年首次上拍,首次创出成交天价25万,为陕西金泉公司拿下(注:陕西金泉公司现已破产倒闭)。后此泉进入华光普编的《中国古钱大集》,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泉竟然在泉谱上只以象征形墨迹替代,并无拓图!显示其很不严肃,个人认为此是华谱之最大败笔。

    关于此泉的由来,其传奇故事是这样讲的:(转载)

    1998年初,一个福建人捡起了一枚颇有特色的钱币。此人虽非懂泉的行家,但平日里也零星攒过几枚,对钱币略懂一二。“此枚钱币品相上好,况币上刻有大清的国号实为难得。”他的眼力不错,这枚钱币的确不是什么寻常之物。在古钱币中,常见的是年号钱,即所谓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而国号钱虽不及年号钱常见,但数量可观,有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唐朝“唐国通宝”等。 但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可就屈指可数了。如东晋十六国夏真兴年间铸“大夏真兴”钱,辽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等。其中最应称道的恐怕就是福建人手里的这枚“大清咸丰通宝”了。它不仅集国号与年号于一身同时还刻有纪局与纪值。这可是难得的。在之后的专家评议中,该币算是孤品。不久,上海的一名私人收藏家施志民也闻到了风声,专程从上海来到福建。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不管花多少钱也要将咸丰通宝弄到手。说到这,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此枚钱币再有什么四大特点于一身,也不过是区区一枚通宝罢了。何必大惊小怪拿它当大钱看呢?不过,细心的施志民明白个中的奥妙,它虽是咸丰通宝,但绝与普通的平钱不同,它是当百而用的。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如破案寻到了蛛丝马迹一样,令发现者兴奋不已。施志民手中这枚钱币的版式别具一格。按照惯例,平钱为通宝,当十至当五十称重宝,当百至当千大钱名之元宝。也就是说,此枚钱币应该叫“元宝”才对,有了如此玄机,难怪施志民会踏破铁鞋,不远万里也要将它弄到手。“还好,那个福建人很爽,我们成交的价格很合理。”施志民如释重负。回到上海,施志民马不停蹄地请了一位钱币界著名的学者,原上海博物馆的钱币学专家孙中汇来做鉴定。孙老的鉴定只言片语,但透着威严:“这的确是宝福局铸的大清一百·咸丰通宝。”不过,孙老在吐出“宝福局”三字时停顿了一下。这让施志民觉得宝福局一定有什么名堂。从清顺治开始各省可以自铸钱币,宝福局就是这一时间起来的福建省铸币机构。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钱较其他各省为早,态度也比较认真。所以无论从版式还是铸造工艺上看,都比别省所铸咸丰大钱精美(笔者注:此文字读者需细心体味并比照钱品图思之),富有地方特色。因此,宝福局所铸钱币在后世收藏家眼里算得是上品。得到如此“珍宝”,施志民的心里自是十分高兴。1999年初,就在朋友的撺掇下,把钱币送到了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国拍),只为寻个好价格。其实,好价格并不难求,天下爱泉者众多,“咸丰通宝”不愁没有买家。果然,在当年国拍的春季拍卖会上,“咸丰通宝”从十几万的底价,一路飚升。据参加过现场的人员回忆:“当时的场面很火,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只剩两家,一家是来自新加坡的神秘买家,另一家就是陕西金泉公司,国内玩泉的大鳄。”最终,咸丰通宝以25万元的价格(不含佣金)被陕西金泉公司竞得。之后,这枚“曾经几易主人”的钱币就藏于金泉公司的博物馆里,几年下来,倒也“相安无事”。不过近来又有传闻,说该枚钱币虽未流通,但目前的市场价格已达28万元。面对如此诱惑,金泉公司的工作人员回答得干脆:“此枚钱币永远不卖。”

    这里,我们不去过多分析这个由来故事本身的真假,只是作为本文研讨之首先要读的一篇背景介绍文章。(笔者再注:另有网友跟帖提示:“该钱当年有提早设计的阴谋,真正的成交价是16万,但在拍卖时故意提高给全世界观赏,钱币界的黑事件,很多从上海启发!!!”)

    后来在2009年随着金泉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此钱出现在嘉德拍卖会上,并由嘉德撰文,进行了更加刻意的造势,在“孤品”二字上做足文章,最终吸引阔卓买家竞拍,并导致其价格猛烈翻番,而登王座。

    但是,此泉究竟是不是孤品?或者此泉本身是否也有疑问?随着近年藏家观念的更新,秘藏观念的逐步打破,《咸丰通宝宝福大清一百》另品,终于浮出水面。而这浮出之品,是否就是“孤品”之同胞姊妹兄弟,确还需谨慎对待,既不能立即将其打入冷宫,又不能轻率封侯。

     笔者之品(见题图)与“清钱王”之品见下图: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首先,笔者之品描述:形制规整,穿边廓规矩,地章平整,通体各部干净利落,钱文深俊挺拔,无较明显之砂眼凹坑。钱文深俊,宝福局铸钱之特有山谷体书法特征鲜明。红铜质,钱体满锈。以钱体之整体品貌判断,其貌确应为样钱所应该具备之形体特征。

    众所周知,宝福局大钱一向以铸制规整精到著称于世,大钱钱体均难见大的翻砂铸制砂眼。

    再看,“钱王”,王者之身,钱文乃宝福局著名山谷体书法无疑。钱体厚重有加,符合宝福局百当类大钱常制。钱文深俊挺拔,笔划清晰,无粘滞。边圆廓正,无不协调。然,此品通体铸造砂眼明显而密布,更凸显较大翻砂铸凹陷之坑。包浆浅淡。地章铜凸刺头密布而显平整不足(非实物观察,难免有误)。

    上述为两品除了以上钱体铸造上的差异之外,仍然还有值得注意之差异。

    两品其它差异:

    一是,钱文书法的细节差异,其主要体现在“咸”字的写法上,结构差异,尤其是咸字第一笔横,钱王收笔下勾,本品为顿。“通”字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笔横折之后的第二笔“点”的位置有所不同。钱面其余字均略有差异,但不明显。背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壹”字上,钱王的士下宝盖头右笔有所拖长后再反勾,稍嫌不协调,本品则相对更显其正。

    二是,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两品重量的差异。两品的直径尺寸均在72毫米上下,差异很小不足一毫米,属于完全正常。但是,显而易见两品的厚度不一,这是导致两品重量差异较大的唯一原因。钱王重达196克,本品重105克左右。相差约为90克,差异较大。

    三是,材质不同,钱王为黄铜,本品为红铜。后面将还有和本品一样之其它品图照,可参阅比较。宝福局铸钱向来有红黄铜材质分铸同规制钱的传统,故材质差异可不予计较。

    显然,问题已经提出,这两品钱中,孰是孰非,抑或二者皆非,又二者皆是?

    首先,钱文差异问题,在中国古钱大系之中,同规行制之钱但钱文书写或者铸制上有差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被称为同种但不同版式。这一点,我们如果认为其都真的话,可用不同版式解释之,似不为过。

    其次,重量之别,如果按照宝福局铸大钱之常制,其百当大钱,均为厚重有加,厚度至少6毫米至8毫米之间。依此惯例,本品厚度只有5毫米,重量105克,那必产生较为明显的疑问。

    如此以来,不难看出,两品之研判重点便自然推论集中到“重量”之上了。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重要前提概念!即,直到现在,我们均没有文献记载和充分之硬性铁证证明宝福大清一百当初试铸的情况。钱王发现以后,其并无相同参照物,其判为真,并定为孤品,是经孙仲汇先生等人,依据一枚实物而主观判定的。这一情况,使“孤品”,往往具有真伪各半的概率。即,在无文献和参照物的前提下,但凡“孤品”,均可定其孤真,又可定其孤伪!在泉界不成文的规则中,但凡名家定孤真,则多数人便信其孤真,反之不然。

    所以,直到现在,对钱王我们仍然可判伪,事实上也有人至今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我们找不到与钱王一样厚重的另一品出现,作为非雕母的钱王,距今又只有一百多年,若采用当初只铸此一枚之说,显然脚难站稳。那么我们假定以下情况:

    A、钱王为伪,核心理由:钱体铸造砂眼和凹坑明显,包浆浅淡,不仅与样钱精铸品质差距大,更与宝福局铸百当大钱常规品质相去甚远,或为好事者臆造之品。

    B、本品为伪,核心理由:钱体相对过薄,尽管其钱文典型,铸制规整,但与宝福局铸百当大钱厚重常制存较大差距。故,也是臆造之品。

    C、钱王为真,核心理由:钱体厚重,钱文典型,钱体砂眼凹坑,乃为翻砂铸造之难免瑕疵。

    B、本品为真,核心理由:钱体规整,钱文典型,铸造精度较高,乃样钱之品质,其薄之钱体,乃为薄版之型,铸此薄型,乃因为样钱阶段,厚薄均可试样。

    显然,通过对钱王本身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在其身上找到疑问之处,同理,本品亦是一样。如此,我们便没有足够的理由厚此薄彼!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了,那就是此两品均为真,是为样钱阶段的不同形制试铸之品。此例古已有之。当然,亦可以说史上压根儿就没有此规制之宝福钱。或一伪一真,均有存疑或肯定之处。

    接下来,大家已然看到以下几张图片,这是博友“泉海密探”在其博客上贴出的照片,其并未加以评论分析,我将其搜出来后,为研判需要,将照片转贴本文,在此向“泉海密探”博友致谢,亦望谅之。

    以下三品,分别为红铜、白铜和黄铜,三种材质。钱文特征与题照本品一致,直径一致,重量一致,实为完全同范之品。

    观三品,红白铜两品,已然有包浆在身,尽管似显不够厚重,然,清钱,尤其是清大钱,只要未长埋地下,此种包浆绝非鲜见。第三品黄铜,通体基本无包浆锈色,然,可见长期把玩磨损痕迹极其明显,从未入地,传世也可有此像,正如传世明宣德香炉一般,三四百年通体仍可见精铜黄亮之色也。而以不同材质试铸,样钱可为也。

    如此,甚为有趣的情况便出现了,加上本品,已然已经有四品“薄版”型出现,如果这四品为赝仿,那么其当初参照什么原始样品来仿?需要知道,钱王的传奇故事描述其是1998年发现,首次上拍为1999年。意即,1999年方才公见。

    如果这四品是以钱王为参照赝仿,那么仿之必在本世纪初,而非前。认真察看本品,再看下面三品可以基本断其并非失蜡法铸制。实为翻砂精铸之质,本品包浆厚实,更胜其它三品。

    而如在本世纪初参照钱王仿铸,那么为何不参其厚重之身,一仿到底?偏要留出最为明显之重量差异一大破绽?反之,由于钱王只有此一品现世,那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钱王其实是以本薄版为参照物仿铸之品,此理亦非无理也。

    进一步推理,如果《咸丰通宝宝福大清一百》根本就是上世纪的臆造品,那么以孙仲汇先生为首的上海专家们之判断就是错误的,钱王和本品皆为臆造之品。其196万之王价,岂不缩水万倍?

    值得令人深思的是,钱王从被发现到炒作上拍,并拍出高价,只有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如此珍贵之泉,发现后即刻快速出手,此点诸位爱泉之人当可依据自己的想法思之,笔者不再赘述。

    观钱王之体,其包浆同样浅淡,边廓黄亮有加,若以包浆论真伪,那泉海密探贴出之三品,岂不与之相同,无疑之问?若无疑问,那又怎可将此四品断其为赝仿?

    至此,我们将以上简要考辩做完,孰是孰非,诸位可自断!就本人个人意见而言,我在假定不否定钱王之基础上,拙见四品为真之可能性大,可释为不同版式之薄型试铸样钱也。因为,咸丰钱,距今一百三四十年,时间甚短,其时宝福局开模应该试铸多枚样钱,加之体大铸精,更易于保留传世,时至今日,仍然有多枚存世,相对更加令人信服,反倒是什么孤品更叫人巨疑!

 

 泉海密探”博友贴出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一百》三品红、白、黄铜图照: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天外有天 <wbr>钱外有钱--清钱王《咸丰通宝宝福大清壹百》比较考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