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宝九叠篆银钱与大宋通宝当拾银质大钱(兼谈宋代金银货币)

分类: 宋代银钱 |
婚礼金银钱,“宋朝亲王娶,初赐女家银两以修户,从敲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瓶,红绢四十匹,下定用羊二十口,酒三十瓶,红绢六十匹,腊面茶五十斤,缚子茶五十斤,果六盘,花六罩,花粉十二奁,眠羊卧鹿花饼千枚,头须红绫三十匹,涂金银胜二十合,小色金银钱三十千,金钗钏四只十两,金缠一副十两……
银钱千文……”“……三朝,公主、驸马并入内谢恩,宣赐礼物,赐宴禁中,外座奉表称贺,赐宰相、亲王、侍从、内职、管军副指挥使已上金银钱盛色子,(原注:依熙宁式,‘色’当是‘包’之误”)有差。
上面文献中所记金银钱用于各种典礼,在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写的《梦梁录》中也有记载,说明在宋代用金银钱为礼物在富贵人家是很普遍的。在宫廷庆祝活动中,“后妃诸阁又各进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赐亲王贵邸、宰臣……”“皇后散付本府亲属、宅眷、干办、使臣已下……金钱共金五百两。”
金银钱在非典礼情况下的赏赐和其它各种用途。如“时有卖鱼羹人宋五嫂,对御自称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太上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④“道君既逊位,乘轻舆出东水门,自税得一草笼回脚粮船,与舟人约价登舟,见卖蒸饼者,於箧中取金钱十文市一枚以食。”“朱静佳六言诗云:柳下白头钓叟,不知生长何年,前度君王游幸,卖鱼收得金钱,往往修旧京金明池故事,以安太上之心。”南宋初年,刘光世铸造金、银、铜三色钱,用于诱降金人。
(转载嘉泉文章)据文献资料载,宋代除了以年号铜钱为主流货币外,尚铸过大量的金银钱,其中以徽宗朝为最。宋代的金银钱都为宫廷所据,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赏赐之用,《武林旧事》卷三《岁除》:“并随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流入民间的金银钱,多为赏赐,或节庆之日,皇家交撒金银钱时所得。北宋时期,宫廷曾铸造了大量金银钱。“靖康之变”时,金兵南侵攻陷东京(今河南开封),曾在皇宫中掠走大量的金银财宝,单就金银钱一项而言,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引《宣和录》中载:“上皇阁分金钱四十贯,银钱八十贯;皇帝阁分金钱二十贯,银钱四十贯;皇后阁分金钱十一贯,银钱二十二贯。”总计被掠走的金钱有71贯、银钱达142贯之多(批注:这段记述相当重要!)。金人一向通用白银,以五十两为一铤,兼有别的等级。那些被金兵掠夺的金银钱运回金国后被大量的熔铸为铤,这是造成宋代金银钱存世稀少的主要原因。少数流落至民间的金银钱,经过几百年的辗转流传,也多已堙没。
宋代的金银币铸造是单独体系,钱文的版式也不同于流通钱,制作大多漶漫,精整者极少(此句说法有误,相反从各年号银钱来看,不少宋代银钱很是精美,典型代表就是皇宋通宝九叠篆银钱,可参看下面的图照)。从现今存世的宋代金银钱的实物来看,北宋的银钱钱文以年号为主,南宋则以吉语为主。其中宋徽宗时期所铸的年号种类最多,上至圣宋,下至宣和俱有铸造。宋代银钱中以宣和元宝旋读银钱较常见,次而是太平通宝银钱,其余品种皆难得。
在宋代,金银钱基本上是作为赏赐、供奉、洗儿、婚聘、殉葬之用,亦可直接参于流通,或是到金银铺兑换成铜钱使用。宋代有“钱必成文,金银成钱”之规定,即金银之物可折合成铜钱来进行结算。宋代宫廷中使用金银钱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金银钱大多由少府监掌管的官府手工场文思院所铸。宋代张和甫所撰《张氏可书》中记有宋徽宗禅位后,曾经便装到东京街市上游玩,用十文金钱买了一个蒸饼品尝的故事,可见皇帝口袋里的零用钱也比普通百姓所用贵重得多。
“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铸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钱文楷书,仿瘦金书,刚健劲逸,秀丽大气,尽显大宋皇朝大国风范。据云,钱文系大书法家蔡京所作,有多种版别,按笔画粗细可分为粗壮大字和瘦书小字两种,以小字版更为俊秀。大字阔“通”与小字狭“通”又各分二式,外径、穿宽各不相同;小字又分阔“宝”与狭“宝”二式,外径与穿宽各异。“拾”字有从“入”、从“人”、“三角顶”三种写法,以从“入”为稀有特征。钱径在50~52.8毫米之间,重量在30~35克不等,个别最重达37克。
“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铸于西川地区,与“嘉定”折十同监,属于试铸品,未正式通行。在当今数种大型权威性泉谱与著录中,合计收集了20余种拓本,其中有些是重复的,具体存世数量不明。据载,19世纪30年代,瞿木夫先生(1769-1844年),藏有一枚当拾大钱,被誉为绝无仅有之物。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泉家张叔驯、戴葆庭、罗伯昭,日本中村孔固亭、平尾赞平等均竞相收藏。上世纪50年代以后,郭若愚、殷国清、孙鼎等泉家亦有收藏,从拓本看,日本中村孔固亭收藏的“宝”与“当”甚为怪异,与诸品有大异。民国初期潘伯寅先生曾以五十两黄金购得一钱。2008年北京嘉德国际拍卖行以38.5万元成交一枚,由此可见此泉之珍贵,故被列入我国古钱五十大珍之一,而倍受青睐。
笔者早年集藏一枚鎏银“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大字版,阔“通”,“拾”从“人”,钱文流畅潇洒,眼感手感均佳。外径51.2毫米,重31.5克,地章黑色包浆老陈。“通”与“宝”字大部及各字的笔画起首,拐弯与锋端大多呈黑色,老气横秋。字口、穿口、廓口圆钝润泽,系久经自然磨损的迹象。品相上美,很开门,可能系宫廷赏赐用钱。
鎏金鎏银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金和银是不能直接涂到物体上的,需要用水银(汞)作为载体,先将金箔、银箔碎为细末,与水银充分搅拌混合成泥状。然后涂抹于金属物体表面,经烘烤,汞受热挥发,金或银就牢固地与被涂物结合在一起,这中间有许多重要的工艺环节,不在此赘述了。由于汞有很强的腐蚀性,并经烧烤,在年久以后,涂层往往会剥落而露出黑色烧灼状痕迹,而与白银自然形成的黑色氧化银有很大不同。
鎏银“大宋通宝”大钱未见于著录,是难得的珍罕品,而2009年出版的天津柳冬青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一书第75页,辑录了一枚“大宋通宝”鎏金大样钱,外径51毫米,重达52.18克,令人大开眼界。
鎏金鎏银的“大宋通宝”大钱一一露面,是先贤们未曾享有的福缘,但也难免使人心生疑虑。泉谚云:小家藏不得大钱,意为无名小辈所藏的珍贵钱币是没人相信的,也容易被人骗去、盗去,这是经验之谈。不断出现新发现的钱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世俗的以人论钱、按图索骥的思维方式应当改变了。如果你对自己的钱币确信无疑,就不必到处求神拜佛了,在“专家”鱼龙混杂的今天,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2007年,大勇先生的一篇《假作真时真亦假——鉴定杂感》,以切身经历揭露了当今泉界的黑暗面,真是入木三分,使人受益匪浅。他还多次劝导我们要多读书,多看钱,是句大实话。一年是一年的功夫,十年是十年的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知识和经验都是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市场就是最好的课堂。(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