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刊《东坡和陶诗》考
(2011-06-30 23:28:45)
标签:
宋版
东坡和陶诗
刊本
文化
|
分类:
古籍知识
|
《和陶诗》是苏轼生前编定的最后一部诗集,早在北宋来年,就有刻本传世。一向引人注目,影响很大。然而传至今日的宋版《和陶诗》,只剩一部黄州刊本。此书在版本学的研究及苏诗、陶诗的校订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在这里作些粗浅的评介。
一、宋刊单行本《和陶诗》的著录与流传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列举东坡平生著述时称:"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栾城后集》卷二十二)。这同宋、元时
代诸家书目的有关记载大致相同。宋人编印东坡文集时,《和陶诗》独立成集,自可单行。正因它单编成集,所以题名为王十朋集注的宋刊《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
诗》二十五卷,收录仅见于《东坡前集》及《后集》的苏诗,就不包括《和陶诗》。而施元之、顾禧合编的宋刊《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将见于《东坡前集》与
《后集》诸诗编年笺注时,《和陶诗》另编二卷,集中排列于全书最后,不与其余苏诗相混。直到明成化年间重编《东坡七集》(即"苏轼全集")时,《和陶诗》
与东坡前、后集漏收诗(新牧袋到者)一起编入((东坡续集阢不再独自成集。
遗憾的是,宋刊单行本《和陶诗集》得以流传后世者极少。元、明以来见诸记载的主要有四本,其中三本已失传。这四本是:
1.《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和陶集》十卷。陈氏曰:'苏氏兄弟追和,傅共注。'"考宋黄岩孙
编、元黄真仲重订的《仙溪志》,共为傅权之子,绍兴二年(1132年)张九成榜特奏名;文词秀拔,有《东坡和陶诗解》。又尝为族子傅斡的《注坡词》作序,
署名"竹溪散人傅共洪甫"。此人堪称研究苏轼的专家,其《东坡和陶诗解》十卷,应是在四卷单行本《和陶诗》基础之上加注重编而成。可惜傅注本《和陶诗解》
已失传,其编注体例等,均不得而知。
2.《百川书志》卷二0著录:"《东坡和陶诗》五卷,宋苏子瞻谪居时和晋陶渊明之作也,各诗下问有子由及时人所和。"此书比四卷本《和陶诗》多一卷,多者盖为"时人所和"。此书亦未见流传,其刊刻年代无从考知。
3.《天禄琳琅书目》卷三著录:"《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一函四册,宋苏轼著,四卷。前(有)苏辙《诗引》。"又云:"轼《和陶集》,宋时杭、蜀本皆有
之,具在全集中,系别为四卷,原可单行。此本无校刊人名氏,似即从全集中抽出。且纸致墨润,实为宋本之佳者。本朝(按,指清朝)昆山徐乾学藏本,有印记,
馀无考。"此本亦已失传。
4.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集部别集类著录:"《东坡先生和陶诗》四卷,宋苏轼和。"并记该书行格款识等(详见下文)。缪荃孙又在《艺风堂再续藏
书记》卷下录存影写本《东坡和陶诗》四卷,当即据上述宋刻本影钞存副。缪氏对宋刻《和陶诗》的刊行年代有所考订,但不精确。这是留存至今的唯一宋版《和陶
诗》,极为珍贵。此书现在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有微缩胶卷可供校阅。1922年张宗祥等曾集资翻刻此书,翻刻本虽有个别误刊失真处,总的看来还保留了宋刻本风貌。这种,影宋刊本,北图等处有收藏。
二、宋刊《和陶诗》的版式与行款
直观该书的行款、版式、字体、避讳等方面,均有典型宋刻本的某些特征。此书每半叶十行,每行十六字,高版心。左右双栏,白口,双鱼尾(个别版面竟有三鱼
尾)。版心上记本叶字数,下有:刻工姓名,刻工名上有叶数。在两鱼尾问,上为书名卷数(分别题为"和陶×"、"和陶卷×"或"东坡和陶卷×"),下记补版
重刊的年代(分别题为"庚子重刊"、"乙卯刊"、"乙卯")。除标明补版者外,属于原版的已不多见。
全书前有"《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目录"。目录次行低一格题"第一卷",第三行以下低三格平列《饮酒》至《怨诗楚调》凡七题。以下接排"第二卷",为《形
赠影》至《答庞参军》凡十四题。第三卷'包括《时运》至《杂诗十一首》凡七题。第四卷有《连雨独饮》至《归去来兮辞》凡二十四题。在目录四卷内,《饮
酒》、《止酒》、《拟古》、《杂诗》、《劝农》、《归去来兮辞))诸题下,附记"子由继和"字样,而在《停云》诗题后标明"子由次韵"。目录共三叶,皆所
谓"庚子重刊"者。
全书正文四卷,卷首顶格题"《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卷第×"。次行低三格标陶渊明原诗题目,题下注明"渊明"二字。自第三行起,先陶诗,次东坡和诗,次颍
滨(子由)和诗。东坡、颍滨的和诗,顺序紧接在陶诗后,惟另行低四格题一"和''字,再低五格题"子瞻"、"子由"等字。同题之下多篇的组诗,各诗不接
排,分别转行另起。诗有"引"或"叙"时,"引"与"叙"均低一格排在诗题后,不与正文相混。诗中有自注时,小字双行,行十六字,列在所注诗句下。第一、
三、四卷末,均倒空一行顶格题魄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卷第×"。"卷用皮纸印,面有蓝婵题'东坡先生和陶诗',其下双行小注'一至四终'四字"(据《清学
部图书馆善本书目》)。
费衮《梁溪漫志》称:"东坡既和渊明诗,以寄颍滨,使为之引。颍滨属稿寄东坡,东坡命笔改之……。"则《和陶诗》本应有颍滨撰写并经东坡改定的一篇"
引",而此本无之,当是流传过程中散佚了。宋刊《施顾注苏诗》及今通行本《东坡续集》收载东坡的"和陶诗"肘,前面都有署名苏辙的这篇"引",即《栾城后
集》卷二十一所收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它对《和陶诗》的写作背景与成集经过有真实可信的记述。
三、内容与编次
宋版《东坡和陶诗》四卷,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苏轼、苏辙三人有关作品的汇编,是别具一格的诗歌选本,在编排体例上也很有特色。所收三家诗情况如下。
1.关于陶渊明的诗:卷一收其五言诗《饮酒》等三十首;卷=收其五言诗《形赠影》等三十三首,四言诗《答庞参军》一首(六章);卷三收其五言诗《杂诗》等
二十一首,四言诗《时运》一首(四章),卷四收其五言诗((连雨独饮》等十八首,四言诗《劝农》、《停云》二首(共十章)。此外还收有《桃花源记》、《归
去来兮辞》。
2.关于苏轼的和诗:上述陶渊明每首(组)诗,苏轼一般都次韵追和一首(组),《连雨独饮》诗,原作一首,苏轼追和二首。因此苏轼的《和陶诗》,共有五言
诗一百零三首,四言诗四首(共二十章)。此外还有《和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各一篇。苏轼另有《'归去来'集字十首》及《问渊明》诗一首,本书未
收。后世新编的某些《和陶集》,则将这两篇同陶渊明有牵连的作品一并收录在内了。
苏轼的"和陶诗"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按各种苏轼诗集所收"和陶诗"的数量,粗看颇不一致,实际上无大差别。如宋刊《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收"和陶诗"
五十四首,卷四十二又收五十三首,共一百零七首,与宋版《东坡和陶诗》一书基本相符。《和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不另计。清康熙间委宛堂翻刻的《施
顾注苏诗》,卷四十一收"和陶诗",题作六十二首,卷四十二又收六十首,共一百二十二首,与宋刊本的数字不合。或疑宋本收诗不全,有佚缺。对此,翁方纲《苏
诗补注》作了辨析:"施原本(按,指宋嘉定原刊本《施顾注苏诗》)'追和陶渊明诗,五十四首,今刻本(按,指委宛堂刻本)作六十二首,按卷内实五十四首,
《时运》四首原本作一首,若分之,亦不是六十二首也。原本卷第四十二'追和陶渊明诗,五十三首,今刻本作六十首;按卷内诗实五十三首,新刻本分《停云》为
四首,《劝农》为六首,又删《归去来》一首也。据各刻本,章数互异,大约诸家选辑,分合不同,故尔。"清委宛堂刊本在其"续补遗"卷上,有《补和陶诗》二
首,即《和东方有一士》及《和刘柴桑》,不在上述之列。
自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起,"和陶诗"不再独立成卷。查氏云:"施氏原本《和陶诗》二卷,凡一百零五首(按,实应为一百零七首,查氏误记),而《归去
来辞》亦在数内。唯《'归去来'集字十首》,向不载《和陶》卷中,今从新刻本采录,又增入'补遗'二章。自《饮酒二十首》起,至《集字十首》止,分编各
卷,共一百三十三首,而《归去来辞))不与焉。"应当说查慎行的统计数字并不精确,但他收载((和陶诗》的篇目以至编次,被冯应榴《苏诗合注》及王文诰
《苏诗编注集成》等书沿袭下来了,从而产生很大影响。苏轼的"和陶诗"有数可查,各家所收,分合不同,编次有别,但内容和篇目并无增减。清代学者在此问题
上互相矛盾的说法,把一个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搞得十分混乱,今有澄清的必要。苏轼晚年喜读陶渊明诗,也曾有过"尽和其诗"的写作计划,但并未实现。
3.关于苏辙的和诗:苏辙在其兄苏轼的影响下,也写过若干"和陶诗",收在《栾城后集》中,计有:①、《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卷一);②、《子瞻
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卷--);③、《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卷二);④、《次韵予瞻和渊明拟古九首》(卷
二);⑤、《和子瞻归去来辞一首》(卷五);⑥、《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一首》(卷五);⑦、《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一首》(卷五)。以上诸诗,除第
二首《读山海经))的和诗外,其余都见于宋版《东坡先生和陶诗》四卷。宋版《和陶诗》附载《杂诗十一首》的"子由继和",今通行本《栾城后集》未收。这些
诗作,与其说是苏辙的"和陶诗",不如说是"和《东坡和陶诗》"更符合实情.
下面谈谈宋版《东坡和陶诗》一书的编排体例。
众所周知,虽然各种不同版本的苏轼诗集及一部分《陶渊明集》,都曾收录东坡的《和陶诗》,但和陶诸诗的编排炊序各不相同,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种:①、按诗
体编排。温汝能《陶诗汇评》本的《和陶合笺》,就是参照《陶渊明集》的编例,先四言诗,次五言诗,次杂言诗,最后是附录。全书以此顺序排比东坡的"租陶
诗"。②、独自编卷。宋刊《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至四十二)、明成化本《东坡续集》(卷三)、明万历间茅维改编本《百家注分类东坡诗集》(卷三十)等书所收的《和陶诗》,均独立成卷,集中排在一两卷内。③、混合编年。自清查慎行《补注苏诗》五十卷开始,继之者如冯应榴的《苏诗合注》、王文诰的《苏诗编注集成》,都是将"和陶诗"与其它苏诗混合编年。
宋版《东坡和陶诗》四卷,基本上编年。它按苏轼各篇"和陶诗"写成的时间顺序编排,但又与通行的编年体的《苏诗编注集成》等编次不尽相同。两相对照,应该
说宋版《东坡和陶诗》编排得更合理,显示了很多优点、特长。今举一例:该书卷四《和陶西田获早稻》诗前有小引:"小圃栽植渐成,取渊明诗有及草木蔬谷者五
篇,次其韵。"此引各本皆佚。所谓"有及草木蔬谷者五篇",除《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外,其余四篇是:《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五月旦作和
戴主簿》、《酬刘柴桑》、《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苏轼的五篇和诗,在宋版《东坡和陶诗》书中是依次连排的,对照上述小引,当为同时所作。今传其余各本苏轼
诗集,包括宋刊《施顾注苏诗》,都将这五篇和诗分散编排,又佚小引,因而失真。
四、刊刻年代的鉴定
我们从行款、版式、字体、刻工、避讳等方面进行了考核,发现它与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原嘉业堂所藏黄州刊本《东坡后集》同出一源,且与台湾收藏的《东坡奏议》
残卷如出一辙。这说明它们原为同时同地同人镂版,即完整的黄州刊本《东坡七集》。由于七集皆可单行,后世分散流传,以至今天一书而分藏数地。台湾《"国立
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将此书定为"宋庆元间黄州刊本",是不确切的。现将《东坡和陶诗集》同《东坡后集》、《东坡奏议》做一比较,探讨它们的刊刻时
代。
先看版式。《后集》、《奏议》与《和陶诗集》,行款版式完全一样,尤其是多数版心标示了"庚子重刊","乙卵刊","乙卯"等字(《奏议集》尚有"庚午重刊"者)。这明确提示了原书当属于补版重刊,各版补刻时代又不全一样,因而定为庆元间刊本就未免武断。
再看刻工。《和陶诗集》的刻工中,"庚子重刊"版的刻工有华、李、明、宗、辛、沂、伸、经、胡、中,用等,"乙卯刊"版的刻工有麦、清、吉父、吴捕、非、
文、青、仁、元、熊等;未标"庚子重刊"、"乙卵刊"字样的当为原版,其刻工有敖、申等。基中的华、李、明、宗、清、吉父、仁、壳,熊诸人名,亦见《后
集》与《奏议》。大量刻工名相同,足以说明三书属同一刊本。
再看讳字。《和陶诗集》原版讳玄、完,缺宋笔;"庚子重刊"者讳殷、贞、完、觏、遘、慎等字,缺笔;"乙卯刊"者讳至敦字,缺末笔。各版均不讳扩、郭、阔
等字。宋版书避皇帝讳兼及嫌名(同音字),是很严格的。根据讳字推断版刻时代,则可确信:此书初刊当在宋钦宗(赵桓)朝,是为原版,"庚子重刊"者,当为
宋孝宗(赵■)淳熙七年(1180年),"乙卯刊"者,当为宋光宗(赵悖)之后,宋宁宗(赴扩)之前的庆元元年(1195年)。按宋庆元元年,宁宗刚登
基,光宗尚未死,正做太上皇,故刻书避嫌名仅至敦字,而未及阔、郭诸字。以上讳字情况,与另外两种黄州刊本大致相同,《东坡后集》讳殷、匡、恒、徵、桓、
构、慎等字,《东坡奏议集))亦讳桓、慎、敦诸字。
通过以上比勘,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此书原刊于北宋末年(宋钦宗时),后于南宋淳熙七年庚子(1180年)第一次修版重刊,又在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
再次补版印行。前后经过七十年,可谓两宋时代的畅销书之一。《宝礼堂宋本书录》谓此书残叶有"黄州刊"字样,故俗称黄州刊本。
五、本书的实用价值
1.版本学上的新发现
现存《东坡集》的最早刻本,是宋眉山大字本,然只剩卷十七一册(原书在台湾),又卷三十七至四十残叶一册(书存北京大学)。其次就是黄州刊本《东坡七集》了。其中《东坡后集》仅存卷四至六、又卷十至十一凡五卷,《东坡奏议》仅存卷十四至十五凡两卷,
都
成残本;唯独(f东坡和陶诗》四卷尚为完帙。而有关黄州刊本《东坡七集》的版刻特点及一般情况,凭借《东坡和陶诗》即可考知其六略。这在版本学的研究上是
颇为有益的。此书刊刻时代较早,未经后人增删篡改,更多地保留着宋人编印的苏轼原著真面目。特别是保存了某些不见于它本的自注,具有独特的编次,很值得重
视。誉之为宋版书中之佼佼者,并不过分。
2。校订苏诗的新资料
永版《东坡和陶诗》在编年上足以校正今传各本苏轼集之谬误,已如上述。其诗句本身及各诗小引的文字,亦每与今传各本苏轼诗集有异,极富校勘价值。下面我们
以宋刊《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的《归园田居诗》与收在本书卷一的同一首诗作一对比(见附表一,异文处下加圆点)。
"施顾注"本此诗题下有注云:"东坡曾孙叔子名岘,刻所藏真迹于泉南舶司,间与集本不同。所作类多晚岁,当是集本有误,今从石本。"从上表可以看出,属
于"集本"系统的宋版《东坡和陶诗》,虽难免"有误",但在诗、引、自注中毕竟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异文.可补他本之不足。因此,中华书局新编《苏轼诗集》,
即采用该书作为主要校本之一,据以校补改正了其它刻本的某些疏漏。凡见于宋版《和陶诗》的有参考价值的异文,备载于《苏轼诗集》校勘记中,这里不多列举。
总之,作为校订苏轼诗的新材料,宋版《和陶诗》一书颇值得重视。
5.校读陶诗的新旁证
《陶渊明集》流传甚广,版本很多,"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丽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语见《蔡宽夫诗话》)。现存《陶渊明集》,均属南宋以后的刊本。
《陶集》以外录存陶诗最多、最集中、刊行最早因而最有校勘价值者,当推这部宋版《和陶诗》》。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
曾用民国十一年(1922年)影宋刊本《东坡和陶诗集》做为主要校本之一,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宋版"和陶诗》》的资料价值。可惜限于种种条件,逯先生生前未
见宋版原书,没用原书核对。影刊本自身已有误刊失真处,逯的校勘也有疏漏。因此,在校订《陶集》方面,还不能认为对"和陶诗》的使用已尽善尽美。《陶集版
本源流考》》(雕龙丛钞本)在"《陶集》以外所留存之陶公遗篇"一节中,首列宋刊《东坡先生和陶诗》四卷,并云:"其中所录陶作,与他本《陶集》多有异
同,亦颇可资校读。"是很有见识的。今以《饮酒))诗为例,列举《和陶诗》的主要异文,以见一斑(见附表二,异文处下加圆点)。
"和陶诗》的大部分异文都很有特色。当然,《和陶诗》录存的陶诗也有误刊处,如《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化去不复悔"句,《和陶诗》"悔"误作"海"。这种疏漏讹误是极个别的。
4.校补苏辙集的新线索
宋刊《栾城集》传世者极少,且多为残帙。黄州刊本《东坡和陶诗》录存的苏辙数十首"和陶"诗,其文字与篇目又与通行本《栾城后集》有歧异,为整理校订《苏辙集》,辑补苏辙佚诗,提供了新的资料线索。
今将四部丛刊本《栾城后集》卷一《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与宋版《东坡和陶诗》所收同诗对校,借以说明《和陶诗》的校勘价值(见附表三,异文处下加圆点)。
通过对比,可知《栾城后集》与宋版《和陶诗集》文字上各有短长。而《栾城后集》的某些疏误,是可以而且应该据《和陶诗集》加以校正的。
苏辙所作《和陶杂诗十一首》,《栾城后集》(四部丛刊本)漏收,当作为佚诗,辑补到新编点校本《苏辙集》中。今将宋版《东坡租陶诗》中收载的这十一首诗,全文抄出,用作本文的附录,以省研究者翻检之劳。
附录
和子瞻和陶杂诗十一首时有赦书北还
大道与众往,疾驱祗自尘。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却过自鹤峰,鸡犬来相亲。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
莫言三谪远,归路近庾岭。谁怜东坡穷,垂老徙此景。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平生笑子厚,山水记柳永。孜孜苦怀归,何异走逃影。吾观两蛮触,出缩方驰骋。百年寄龟息,幸此支床静。
我来适恶岁,斗米如珠量。何时举头看,岁月守心房。念我东坡翁,忍饥海中央。愿翁勿言饥,稷■调阴阳。玉池有清水,生肥满中肠。
故山纵得归,无复昔遗老。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似阕老翁泉,曾作泥土燥。穷冬勿涌溢,络绎瓶罂早。此翁终可信,明月耿怀抱。从我先人游,安得不闻道。老翁泉在先人坟下。
幽忧如蛰虫,雷雨惊奋豫。无根不萌动,有翼皆■翥。嗟我独枯们,无来孰为去。念兄当北迁,海阔煎百虑。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从今便筑室,占籍无所住。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尝闻左师言,少子古所喜。二儿从两父,服辱了百事。佳子何关人,自怪馀此意。看书时独笑,屡与古人值。他年会六子,道眼谁最驶。衣钵傥可传,田园不须置。
舜以五音言,二雅良褊迫。变风犹井牧,驱人遂阡陌。周馀几崩怀,况经甫与白。崎岖收狂澜,还付滥觞窄。二庄泾渭杂,恐有郭象客。壁藏待知音,金石闻旧宅。
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家传易春秋,未易相■此糠。久种终不获,岁晚嗟无粮。念此坐叹息,追飞及颓阳。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
五年寓黄阁,盛服朝玄端。愧无昔人姿,谬作奇章迁。牛僧儒亦贬循州.还从九渊底,回望百尺巅。身世俱一梦,往来适三餐。天公本无心,谁为此由缘。从今罢述作,尽付逍遥篇。
吾兄昔在朝,屡欲请会稽。誓将老阳羡,洞天隐苍崖。兄已买田阳羡,近张公善卷西洞天。时事乃大谬,宁复守此怀。区区芥子中,岂有两须弥。举眼即见兄,何者为别离。尻舆驾神马,孰为策与羁。弥节过蓬莱,悔波看增亏。
红炉厄夏景,团扇悲秋凉。来鸿已遵渚,法燕亦辞梁。冰蚕怀冻薮,火鼠安炎乡。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
附表一
宋嘉定刊本《施硕注苏诗》
宋黄州刊本《和陶诗集》
归园田居并引
和并引
与客言,不觉至
与客语,不觉至水北
荔支浦上。晚日葱咙
荔枝浦上。晚日葱笼
有父老年八十五
■父老年八十馀
指以告余
指以告余日
诵渊明归园田居诗
诵渊明归田园居诗
尽和其诗乃已耳
尽和乃已
今书以寄妙惚大士参寥子
江鸥稍驯集
江鸥渐驯■
提壶岂解饮
覆壶岂解饮
仰观江摇山
仰见江摇山
庄子云
庄子日
郭象日
郭象注云
火胜耶,月胜耶
火胜月月胜火耶
霜飙散氛稷,廓然似朝旭
诗成竟何为
诗成竟何用
附表二
诗序号 陶诗首句 《陶集》原文 《和陶诗》异文
五 结庐在人境 此还有真意 此间有真意
八 青松在东园 凝霜殄异类 晨霜殄异类
连林人不觉 连林人不见
独树众乃奇 独树众乃寄
吾生梦幻间 吾年梦幻去
九 清晨闻叩门 倒裳往自开 倒裳自往开
未足为高栖 未足为高举
十 在昔曾远游 在昔曾远游 我昔曾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