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的周长》练习题设计及反思

(2013-12-04 11:06:02)
分类: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练习题设计及反思

在训练巩固、拓展延伸部分,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作为素材,设计了三组练习题:

第一组练习:

出示寺头小学操场的照片。老师提问: “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里面有圆形吗?”

学生一看是自己的学校,积极性很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找。学生很快观察到篮球场上的圆形,老师提出问题:“要想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回答:“测量圆的直径。”

老师提供数据:“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帮大家测量了一下,这个圆的直径是3.4米,你能算一算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吗?”

学生兴致很高地算了起来。

第二组练习:

出示寺头广场照片。照片一出,学生立刻发现:“喷泉是圆形的。”

老师提出问题:“要知道喷泉的周长,该怎么办?”

有的学生还是想先测量围栏的直径,再计算圆周长。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意,

生1:“测量围栏的直径不方便,因为有水池在中间挡着。”

生2:“测量围栏的半径也不方便,中间也有水挡着。”

听了生1和生2的发言,大家觉得有道理,那该怎样测量呢?这时,生3提出:“可以用皮尺直接测量围栏的周长。”

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噢,对了。”

生1自言自语“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想到?

正在学生颇有兴致地进行交流时,老师抓住时机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圆形喷泉的直径,你有办法吗?”

生:“先测量喷泉的周长,再算出它的直径。”

这时,老师提供数据:“我测量了一下,

这个喷泉的周长是15.7米,你能算一算喷泉的直径吗?”

学生迫不及待地算了起来。

在计算第一组题和第二组题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第三组练习:

出示寺头小学运动会接力赛跑的录像。在放录像的过程中,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让他们感到非常亲切,颇感兴趣。这时,老师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六年级两个班在进行接力赛,他们为什么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呢,你们知道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们沿着不同的跑道跑,跑步的长度不同,所以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

教师追问:“你们知道怎样确定他们的起跑位置吗?”

有的学生怕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还没等老师叫他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应该根据周长的差来确定起跑位置相隔多远。”

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习情绪非常高涨,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反思:“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在设 计“巩固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很多地方都有圆形,如果把他们熟悉的事物编成练习题,就会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自然,更加有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获得成功感。于是,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校园操场作为研究题材,如篮球场、喷泉、跑道等,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第三组练习本是一道思考题,但学生并没有感到很高深,而是觉得是自己身边的事,接受起来很容易。刚一下课,有一个同学高兴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做的题挺有意思,我特别喜欢。由于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就让他们感到有意思、有想头、不枯燥,他们就愿意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教学效果。正如华罗庚所说的: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