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尺道,诸葛流马可踏过?

(2016-02-21 14:36:05)
标签:

旅游

分类: 骑驴西行
    在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中,四川、云南等地的“茶马古道”,是最著名的历史印记之一。而这次,我在云南省的昭通市见识了一段原始的“五尺道”。此古道之险峻,让人乍舌。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一队马帮,铃声叮铛,顺着山路蜿蜒而来,马蹄声起,山歌回转的浪漫景象。而是,一路惊险,一路困苦,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过程。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2gggn.jpg


    据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将军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而形成。有部分“五尺道”就在悬崖峭壁之间,人与马摔掉下峡谷激流中肯定是常有的事。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3SsS3.jpg


    我们现在所见的“五尺道”,从蜀(四川)南下经僰道(宜宾)、朱提(云南昭通)到滇池(昆明)。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对促进云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贸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8pHlB.jpg


    在昭通市盐津县的豆沙关,从公路往上看,只见一条山路在绝壁间穿行,似金腰带缠绕在悬崖之间。我走在“五尺道”上,那一块块天然形成的巨石台阶上,长年的马蹄踏过,留下了许多深深的马蹄印迹。在这光滑的石阶上,经过多少岁月的沧桑,踏过多少铁蹄的沉甸。用手摸一下这道上的一草一石,你就知道这“五尺道”用泪与血凝聚的沉重。站在古栈道上面,翘首远望,那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顿时充满了每一个人的心头。当你摸着千百年风雨冲刷的绝壁时,仿佛听到了前辈在马蹄声中传来惊惧的吼声回旋在古道上空,荡人心魄。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4jM2N.jpg

    在“五尺道”的上面,有一八角形的阁楼,里面保存着唐代的碑文。当地的一位文史馆员向我们介绍,这石刻的碑文记载了唐王朝与南诏(云南)交往的一段经历。据史料记载,南诏叛唐42年后又与唐重归于好。翌年,唐朝廷派御史中巫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持册御史袁滋由戎州(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书记载相同。碑刻记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6g75x.jpg


    漫歩在“五尺道”,记起《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生动地描写了诸葛先生“七擒孟获”的征战故事。但,不知在这场南下的战争中有没有用上“木牛流马”在“五尺道”运输粮草,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据晋·陈寿《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里记载的是诸葛先生北上筏魏的战事,而南下云南收伏孟获时,如何解决军需运输问题却没有记载。我想,既然“木牛”能走崎岖山路,“五尺道”肯定也是“木牛”的通道了。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5v6in.jpg


    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五尺道”,与豆沙关及奔流不息的朱提江相伴,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也见证了祖先坚韧不拔开山劈路,天堑变通途的历史印记。记起南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虽然,此关隘非彼剑门,但从此经过怎么就会有此同样的感叹,却是令人奇怪。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7dHVC.jpg


    我这一生走过的路不算少,也见过各种危径小道,都没有“五尺道”给我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我想,地球在蛮荒时代,是原生态的山川、河流、平原。也只有了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后,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之成为路。后人踏着前人开辟的道路,推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所以,每一条路,都是人类用灵、肉、血筑成的。你看,就是这条“五尺道”,那光滑的石阶、在岩石上踏出的马蹄印,无不印记着曾经的艰辛、流淌的血泪、逝去的马帮,就这样永远地刻划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http://attach.wzdsb.net/blog_attachment/201510/26/17022206_1445869426HXMy.jpg



    注:线路从温州出发-云南昆明-
昭通-盐津县豆沙关-四川宜宾-重庆-温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