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遇“孟加拉老乡”

(2013-07-07 21:23:39)
标签:

孟加拉

老乡

孟语

婚礼

文化

分类: 纪实

6日在网易大厦参加“曾成杰案”研讨会”时遇到巧遇了一位“孟加拉老乡”。

会议开始后,我注意到有位皮肤发暗的小伙子忙前忙后,凭我的眼力一看就知道是印度人。“网易真够摆谱的,竟然雇了印度BOY?”我暗想。

茶歇时我趁机找到那位小伙子,正巧看见他正在用汉语与他人聊天,普通话讲得还挺溜。我立即用汉语问他:“你是印度人?”

他答道:“是。”我接着问:“哪个邦的?”

当他说出“孟加拉”三个字时我好激动。赶紧用用英语跟了句:“WEST BENGAL?”

他答:“是的。对的,西孟加拉邦。”

“ABHNI BANGLA?(您是孟加拉人)”我脱口而出。听到我这么说,他脸上顿时露出狐疑地表情。显然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我赶紧告诉他自己在孟加拉国工作过的经历。看来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七年的他已经快要“忘祖”了。所以我们谈话的时候我只是偶尔夹杂些孟语。

N多年前,“孟加拉土邦”曾经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强大的“土邦”之一。当年英国人到来时,“孟加拉土邦”率先打开国门,为英国人最终占领和统治整个南亚(或印度)次大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孟加拉地区很快就发展为世界著名的纺织和丝织品制造中心。照咱们中国人的说法是“引狼入室”,但英国殖民者和英国殖民地人民的后代似乎并不认可。我认识的孟加拉国人通常都会明确地告诉我:“英国人给我们带来了文明。”据我研究,英国人与其他欧洲殖民者的确有所不同,他们从殖民一开始就制订了“统治、发展、移交”的方案,有点儿类似当今的“BOT”工程。所以其间虽然经历了流血和战争,但总体而言,英国人走得比较从容。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者一旦离开,那些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混乱和停滞不前。原因很简单,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管理者大多为英国人,整个社会经济已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系统。一旦他们撤离,哪儿有不乱的道理?我相信不会永远乱下去,目前香港的局势有点儿这种倾向。但又与其他英国“前殖民地”有明显的不同。扯远了,此处按下不表。

小伙儿本名SHABON,中文名“马牟”——这个名字听着有点儿怪,不知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我还以为他是穆斯林呢。但看他的举止不像。后来一问,果然他是印度教徒。

这才知道小伙子并非网易员工,而是跑来帮他身为网易员工的妻子张丽萍忙的。小伙子在其他城市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我问二人结婚了没有,他们说“结了,但还没举行婚礼。刚领证。”我吓唬小张说:印度那里婚礼很复杂的,会来500位以上的客人。我看马牟不像“富二代”才这么说,如果是富裕人家,那里人婚宴的客人不会少于3000人。

果然马牟证实了我的讲法。小张看上真的不知道这些“行情”。现在中国女孩子胆子也真够大的。好在经历过网易大厦这种“周末酷暑”,相信将来小张到印度一定会很快适应的。

巧遇“孟加拉老乡”
发一张我的印度特卢固族朋友的订婚仪式照片“吓唬吓唬”小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