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转自本人的新华博客,原题为《四川重灾区“两日游”》
四川重灾区“两日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除了曾匆匆去过一次成都(其实是金堂县)之外,我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去重灾区看看。直到最近才有了机会。日前,我跟当地朋友(他来自理县,藏汉“团结户”的后代)仅用几个小时造访了彭州和都江堰。
彭州市区灾情似乎不太严重(据说最严重的在该市乡下和个别镇),可能我看得不清楚,至少房屋倒塌和开裂的情况比都江堰似乎轻多了。都江堰大概只能用“满目创痍”来形容了--汽车从都江堰大街驶过,沿街地震遗迹明显,大多数楼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纹或部分倒塌。
可以肯定,那些大规模倒塌建筑的瓦砾早已清除了,否则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干净”。都江堰著名的风景区损失很大,可惜我没时间去凭吊了。
沿街的许多楼房上面几层的窗户里面显然都是空空荡荡的,楼下的商铺却有许多都开张营业。尽管楼上的墙面可能还都裂着大口子,甚至面临余震引发倒塌的危险,人们照样在商铺餐馆里做着生意。尽管客人寥寥无几。但是四川人的坚强和勇敢仍然由此可见。
陪同的当地朋友时不时指着某栋楼说,那里死了多少多少人。“太惨了!”
在彭州吃的午餐,一家当地比较有名的餐馆。只有我们一桌客人,陪同的朋友一再关照店主:“一定要用新鲜的材料。”女店主神情自若地说:当然是新鲜的,晚上我们这里都是爆满的,连座位都“没的”。
重建成为当地的主要任务,物资供应骤然偏紧。首当其冲是建材。
位于彭州的亚东水泥厂早已开动全部马力全面投产,位于都江堰的拉法基水泥厂却迟迟未见正式复工。水泥供应空前紧张,以至大量外地水泥开始涌入,但小牌子的水泥质量和声誉不佳,数量也难以稳定。地震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引起当地人格外关注建筑质量,所以乱七八糟的水泥尽管数量巨大,但大家仍然只认几个“名牌”。结果好水泥仍然供不应求,甚至有些奇货可居了。
到了成都,那位“团结之子”忙自己的事去了。接手的是另一位成都朋友。结果从周六到周日,我跟着他一路吃过去、喝过去。跟平日没有两样。
对成都人而言,地震早已过去,街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尤其是餐馆茶馆里人头蹿动,热闹非凡。周日正赶上阴历8月8日,结婚的人那么多,几乎所有大饭馆都被婚礼宴会包了。我们时常被“请”到边角旮旯里就座。当然,川菜仍然是那么好吃。令人回味。
成都朋友说,他希望外界了解到成都的真相,地震并没有震垮成都人,反而使他们更坚强、更乐观、更珍惜眼前的日子了。“地震后房价跌了一些,或许倒是个机会。”他很有投资房屋的经验,90年代曾在今天无法想象的超低价位在上海、杭州、成都、沈阳买了许多房子。当然他不是投资客,买房都是为了照顾父母、亲戚、朋友和当年生意上关照他的清廉企业领导。假如当年他是投资客结果会怎么样?天晓得。
仅举一个例子:
90年代中期,彭州某公司在上海要出售其他公司抵债的三栋楼房,抵债价是500多元/平方米,出售价是600元/平方米。当时彭州公司的人请这位成都朋友无论如何要帮忙买几套。结果他买了两套,300多平方米,分别送给了他姑姑的两个儿子。几年后遇到拆迁,政府按30000元/平方米给予现金补偿。
如果当年这位成都朋友把三栋楼房都买下会怎么样?当时肯定彭州公司的老总会把头磕出血来,10年后肯定后悔得吐血。如今后悔的似乎应该是这位成都朋友。好在他是个知足的人,根本没有后悔,谈何吐血?如果不是跟我“摆龙门阵”,他已经忘了。
这是个典型的成都人--知足、悠闲、乐观。
其实他还真不是“纯种”的成都人。爸爸是浙江人,妈妈是东北人。为了一个革命目标--支援三线--走到一起来了。于是,他们的儿子成了地道的成都人。至少性格上是很典型的。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