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的月亮》第四十二章:达卡餐馆印象
(2011-02-22 01:28:43)
标签:
达卡孟加拉国中餐馆老孟印度咖喱文化 |
分类: 纪实 |
刚到孟加拉国时,两眼一抹黑,许多事情都要求助于在孟的国内朋友。路桥驻孟办当时跟我们在一个巷子里,隔几个巷子是潍柴驻孟办,再远一些有中化工、环球、CMC、CEMC等众多,以及许多中餐馆和华人华侨的老板。
山东有家公司当年负责建了使馆新馆,使驻孟使馆成为当时中国驻外使馆中最漂亮的一个。那家山东公司后来还搞了个中餐馆。我刚去的时候是一位杨总,杨总跟使馆和我们其他在孟中国人的关系都很好,大家也常在那里搞活动,吃饭。后来换了一位,姓什么忘了。这哥们儿就有点神,能吹。从国内招了一些女服务员来,而且把国内那一套搬了过来,结果就演砸了。
他居然让女服务员穿着旗袍站在餐馆门口招徕顾客。他也不想想这是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啊!
他还把熟食也摆到了大门口。当地气候那么热,根本没这么干的。而且中餐馆食物内的非清真因素很多,绝对不能放在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大街上卖。幸亏老孟不太清楚中餐的制作技巧和原则,否则很可能闹事。
中餐通常少不了猪肉或猪肉制品,即便是貌似与猪肉无关的菜肴基本上也混有猪油。即便是许多国人也不一定清楚,中餐厨师炒菜习惯用猪油和素油的混合油来炒菜。
事实证明这种胡来是不可持续的。过了不久,这哥们儿就携款逃跑了。
当时还有几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餐馆。其中一家名气最大的叫做“熊猫餐馆”。那家餐馆从规模上和菜肴制作上应该算是当时达卡数一数二了。我在的后半段时间,那里雇了两位重庆来的年轻厨师,特别遗憾的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他们的名字了。这两位小伙子人特别好,技术也一流。我后来买了眼镜蛇都是请他们来帮我做了大家一起吃。回国后其中一位还给我写过一封信呢。他好像姓黄。有知道的给我提供一下线索啊。
后来还有几位来自广东在孟加拉国做生意的私人老板开了家粤菜馆。我发现,越是讲究吃的人出来开餐馆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们吃不惯当地人或其他中国人做的饭。
我到孟加拉国的第一年大多数时间还能自己做饭吃或到中国公司混两顿。后来忙起来就把达卡的各种餐馆吃了个遍。我自己吃的话大多在中餐馆、韩餐馆和日餐馆,如果请国内的朋友,就去达卡一家最好的印度餐馆“SAJINA
RESTAURANT”——朋友餐厅。
之所以去SAJINA是因为我特别爱吃印度咖喱菜,因为孟加拉国本地餐馆档次都太低,基本上都像国内的小吃店那种规模。房屋低矮,桌椅简陋,人多。但价格便宜得很。记得有一次罢工,我采访一位当地的警官,他非要请我吃饭。我一般不吃这些低收入的请。
我在外面跟他人一起吃饭极少采取AA制,除非遇到特别坚持或习惯AA制的人,我的原则是“谁有钱谁付账”。所以遇到比我有钱的,我是很少买单的,但如果遇到收入比我低的,我都会付账。但有些人虽然没钱但特要面子,坚持付账。遇到这种人我一般都会表示一下,如果对方坚持买单,我也不会薄他的面子。
顺便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个习惯。小时候父母忙,所以从七岁上小学起我就会做饭。通常都是我放学回家,先煮一锅米饭,等饭熟了以后在上面蒸一碗鸡蛋羹。之后等妈妈回来炒菜或者从单位食堂带回熟食。有时父母特别忙了(比如办学习班),我就自己在外面吃饭,通常吃馄饨、盖浇饭之类的快餐。
17岁下乡时我们轮流做饭,我学会了做各种面食和大锅饭。从1978年上大学直到现在我基本上都是在单位食堂和外面餐馆吃饭。
我讲这些只是为了说明我习惯在外面吃饭。
达卡的中餐馆当中除了一些是中国人或华人开的之外,还有许多是老孟开的。质量和味道就差多了,几乎难以下咽。有一家居然敢叫“SHANGHAI RESTAURANT(上海餐馆)”,吃的时候才知道难吃极了。
尽管如此,由于我后来一年基本上在餐馆吃饭,即便是那些老孟开的“中餐馆”我也基本尝了个遍。当然这种地方一般都是吃一次就永不再去了。但偶然也有例外,例如有家“SKY HOUSE”味道就不错,但是它的螃蟹就没法吃了,味道怪怪的。制作中餐的关键是佐料的配比和火候,这些技巧不是中国人一辈子都难彻底掌握。
只要是中国人开的餐馆,哪怕再简陋,味道也肯定比最豪华的孟式中餐馆要强得多。
我对印度咖喱情有独钟。2006年我曾特意去印度遍尝各种各样和各种档次的印度咖喱,一气吃了半个月,把去孟加拉国的签证都废了。那年我原本打算在离孟十周年之际专门去孟做一次纪念之旅的。
之所以去SAJINA是因为我特别爱吃印度咖喱菜,因为孟加拉国本地餐馆档次都太低,基本上都像国内的小吃店那种规模。房屋低矮,桌椅简陋,人多。但价格便宜得很。记得有一次罢工,我采访一位当地的警官,他非要请我吃饭。我一般不吃这些低收入的请。
我在外面跟他人一起吃饭极少采取AA制,除非遇到特别坚持或习惯AA制的人,我的原则是“谁有钱谁付账”。所以遇到比我有钱的,我是很少买单的,但如果遇到收入比我低的,我都会付账。但有些人虽然没钱但特要面子,坚持付账。遇到这种人我一般都会表示一下,如果对方坚持买单,我也不会薄他的面子。
顺便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个习惯。小时候父母忙,所以从七岁上小学起我就会做饭。通常都是我放学回家,先煮一锅米饭,等饭熟了以后在上面蒸一碗鸡蛋羹。之后等妈妈回来炒菜或者从单位食堂带回熟食。有时父母特别忙了(比如办学习班),我就自己在外面吃饭,通常吃馄饨、盖浇饭之类的快餐。
17岁下乡时我们轮流做饭,我学会了做各种面食和大锅饭。从1978年上大学直到现在我基本上都是在单位食堂和外面餐馆吃饭。
我讲这些只是为了说明我习惯在外面吃饭。
达卡的中餐馆当中除了一些是中国人或华人开的之外,还有许多是老孟开的。质量和味道就差多了,几乎难以下咽。有一家居然敢叫“SHANGHAI RESTAURANT(上海餐馆)”,吃的时候才知道难吃极了。
尽管如此,由于我后来一年基本上在餐馆吃饭,即便是那些老孟开的“中餐馆”我也基本尝了个遍。当然这种地方一般都是吃一次就永不再去了。但偶然也有例外,例如有家“SKY HOUSE”味道就不错,但是它的螃蟹就没法吃了,味道怪怪的。制作中餐的关键是佐料的配比和火候,这些技巧不是中国人一辈子都难彻底掌握。
只要是中国人开的餐馆,哪怕再简陋,味道也肯定比最豪华的孟式中餐馆要强得多。
我对印度咖喱情有独钟。2006年我曾特意去印度遍尝各种各样和各种档次的印度咖喱,一气吃了半个月,把去孟加拉国的签证都废了。那年我原本打算在离孟十周年之际专门去孟做一次纪念之旅的。
当时我除了常去几家中餐馆外,还常去一家韩餐馆——桔梗餐厅。那家餐馆规模中等,但味道和服务都相当好。我吃饭还是比较讲究的,所以这家韩餐馆虽然价格跟SAJINA都是比较贵的,但也都是我去得比较多的地方。
当时达卡还有一两家日餐馆。其中一家的老板自称是日本退休职员。不知是因为生意不好还是这位日本老板生性比较节俭,每次我去的时候,总是看见看门人飞快地跑到里面去开灯和空调。
我在达卡外面吃饭一般都要去比较好的餐馆的原因之一是气候。那里比较热,老孟的餐馆基本上都是用电风扇。只有“高档”餐厅才能保证有空调。
那家日本餐馆很有意思,虽然老板那是地道的日本人,但厨师却是基本上只会做“中餐”的老孟厨师。更有意思的是,那位老孟厨师做的居然更接近中国餐馆里的“家常菜”。结果这里的菜虽然品相不佳,但味道却竟然接近中国人办的餐馆。所以我还是多次照顾这家餐馆的生意。
跟国内不同,在达卡吃餐馆我基本上以自费为主。结果把我的880美元工资都吃光了。好在我当时一样可以赚外快的手段——当孟语翻译。
说来可笑,在孟加拉国期间,我这个英语专业的人竟然从未用英语赚过一分钱外快,倒是当孟语翻译帮我把饭钱都挣回来了。那个年代当一天翻译赚100美元还是不无小补的。
孟语果然学值了。
当时达卡还有一两家日餐馆。其中一家的老板自称是日本退休职员。不知是因为生意不好还是这位日本老板生性比较节俭,每次我去的时候,总是看见看门人飞快地跑到里面去开灯和空调。
我在达卡外面吃饭一般都要去比较好的餐馆的原因之一是气候。那里比较热,老孟的餐馆基本上都是用电风扇。只有“高档”餐厅才能保证有空调。
那家日本餐馆很有意思,虽然老板那是地道的日本人,但厨师却是基本上只会做“中餐”的老孟厨师。更有意思的是,那位老孟厨师做的居然更接近中国餐馆里的“家常菜”。结果这里的菜虽然品相不佳,但味道却竟然接近中国人办的餐馆。所以我还是多次照顾这家餐馆的生意。
跟国内不同,在达卡吃餐馆我基本上以自费为主。结果把我的880美元工资都吃光了。好在我当时一样可以赚外快的手段——当孟语翻译。
说来可笑,在孟加拉国期间,我这个英语专业的人竟然从未用英语赚过一分钱外快,倒是当孟语翻译帮我把饭钱都挣回来了。那个年代当一天翻译赚100美元还是不无小补的。
孟语果然学值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