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之战(转)
(2011-02-15 15:59:07)
标签:
中国新闻媒介通讯社新华社报道杂谈 |
注:这是我本人多年前写的一篇论文,从1998年抗洪救灾报道看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对外宣传主力军之一,在与西方媒体之间的竞争方面所取得的一次成功经验。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新闻机构的艰辛与努力。
全文如下:
荣誉之战
———新华社中国抗洪救灾对外英文报道与海
外通讯社的一次成功较量
周方
今年6月中旬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一次全
流域洪涝灾害,8月中旬之后,嫩江、松花江又发生严重的洪涝
灾害。肆虐的洪水撕开了一道道堤坝,淹没了一幢幢工厂、民
房,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然而,由于党中
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
官兵的严防死守下,使洪魔造成的损失被降低到最低限度。
由于种种原因,在洪灾发生的头一个月里,包括新华社在
内的中国新闻媒介就抗洪救灾情况所进行的报道集中在官员和
军队的救灾活动上,对灾情、灾民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相对较少,
这使海外新闻媒介、尤其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讯
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得以自行其是,虽然他们的报道中不乏
客观真实的成分,但也有一些媒介、尤其是三大通讯社经常打
着客观报道的幌子,利用一些不实的的消息来源,报道大量似
是而非的新闻,对受灾程度、死亡人数,随意报道、妄加猜测。
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拿新华社和其他一些国内新闻媒介的报
道当做猜疑和嘲笑的对象,衬托出他们报道的“客观”和“真
实”程度;同时他们还不断指责中国官方掩盖洪灾真相、压制
新闻报道。面对这种情形,新华社对外部的同志很气愤,因为
海外媒介所作的那些失实报道不仅损害了正在全力抗洪救灾的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形象,同样也严重损害了中国新闻媒介的形
象。于是,大家纷纷提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加强对抗洪救灾
的报道,力求更加及时、全面地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战胜洪
魔、保卫家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彻底转变在这方面新
闻报道的被动局面。8月6日我们利用流动式发稿报道了国务院
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关于洪灾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与三大通讯社
打了个遭遇战,结果可以称得上平手。8月7日新华社总编室在
与有关部门商议后果断决定,在保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对外
英文报道可采用滚动式发稿的方式及时跟踪洪灾中发生的突发
事件以及重大灾情和抗洪行动。
与此同时,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经济新闻采编室成立了抗洪
救灾报道组,日夜专人值班密切跟踪报道抗洪救灾活动。8月7
日晚,我们开始滚动报道湖北省荆州准备分洪的准备工作。在
前方记者的密切配合下,我们详细报道了分洪准备工作的方方
面面,介绍分洪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突出反映了分洪区
人民转移行动的过程,包括转移方式、转移数量、转移群众的
反映和状况,甚至写出了转移群众门窗大开、神情肃穆、留恋
家园、背着东西、手牵牲畜,以及军警在一些地区戒严等等这
样的细节。正当我们全力报道荆州分洪准备情况的时候,突然
传来江西省九江市意外发生了城防大堤决堤的消息。我们立即
发了快讯、详讯、后续报道以及有关九江市的背景资料。从此,
我们开辟了荆州和九江两条战线,利用滚动发稿的方式与三大
通讯社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较量。
由于我们对有关荆州分洪准备的报道作了充分的准备,给
三大通讯社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只得基本上转用我们的消息;
然而,由于九江决堤事件纯属突发性事件,事先谁也没有料到
长江大堤会在那里溃决,因为那里一直给人一种比较安全的感
觉。曾在九江呆过几天、刚撤回南昌的新华社分社对外记者此
时在得到决堤消息后,正在赶往九江。一时间,我们无法了解
详情。与此同时,法新社在其报道中通过一位不知姓名的、可
疑的“中国记者”之口胡说:九江决堤时“数千人失踪,尸横
遍野”。我们虽然对法新社的报道表示怀疑,但在没有从可靠
来源处得到明确消息时,亦无法报道实情,驳斥外电的谣言;
只得不断设法从分社在九江的其他同行、当地熟人那里获取信
息,直到8月8日,记者从江西省副省长口中得到了“没有死人
”的确切说法,我们才松了口气,并立即加以报道。可是,法
新社继续在其滚动发稿中坚持其荒唐的说法。8月9日星期天抗
洪救灾报道组安排我值班。在调阅外电时看到美联社和路透社
报道态度还比较客观,基本采用新华社以及其他中国新闻媒介
或可靠来源的消息,而法新社还在坚持其谎言,我很气愤,感
到有必要、有责任彻底揭穿这类危害很大的谣言。于是立即请
前方记者尽快采访目睹险情发生和参加抢险的人员以及有关专
家,记者通过移动电话向我全面转述了目击者和专家提供的有
关九江大堤决堤以及抢险过程的情况。我立即根据记者电话中
提供的事实材料,在滚动稿的基础上写出了篇幅较长的《九江
决堤真相》(原文题目为《外电关于九江决堤的报道不真实》)
,用生动、客观的事实说明由于决堤发现得及时,抢险人员到
达迅速、决口处流量不太大等原因,虽然湍急的洪水使缺口无
法马上堵住,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决堤的过程中死人。此稿
发出后,法新社驻京记者立即来电话询问,并在其后的滚动稿
中将那段谎言撤掉了。据我所知,世界著名的通讯社迫于新华
社的报道而对自己的报道进行更正的做法极为罕见。不知是不
是由于慌乱,法新社在撤掉那段谎言的地方又加上了一段文理
不通的话,企图为自己前面的失手做解释。8月10日,香港的英
文《南华早报》头版头条大部分采用了新华社的这篇稿子,并
在结尾用一段客气的、明显含有讽刺意味的话说:“法新社曾
报道决堤时无数人失踪。”
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说法,至此,新华社抗洪救灾对外英
文报道与三大通讯社的竞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8月中旬以
后,由于新华社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媒介对抗洪救灾的报道愈来
愈及时、充分和全面,以三大通讯社为首的海外媒介在此后对
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报道中变得日益谨
慎、客观,主要采用新华社和中国其他新闻媒介的消息,那些
似是而非的东西、无名无姓人的引语逐渐减少,几近消失。例
如,美联社就曾在一篇报道中说了这样一句客观的话:“在如
此大的灾难中,要想很快搞清死亡人数是不可能的。”在对外
部发稿中心、采编室和前方记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华社抗洪救
灾对外英文报道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海外媒介采用率之高前所
未有。
我们认为,此次新华社抗洪救灾对外英文报道,在许多方
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令人感动的是社领导和各级业务
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在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同意对外英文报
道在保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就重大灾情、抗洪救灾行动和有关
突发性事件优先发稿;与此相应的是,地方分社记者也被允许
越过分社直接对总社对外部发稿。这一大胆决定是被激烈的国
际新闻业竞争和紧迫的中国抗洪救灾逼出来的,也是被新华社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一现实逼出来的,同时也是
对新华社记者编辑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次考验。事实证明,
我们经受住了这次考验。从8月上旬起,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迅
速、及时、全面地反映了抗洪救灾的情况,发稿量之大、之快,
采用率之高都是罕见的,彻底扭转了前一时期抗洪救灾报道的
被动局面。
在这次较量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外电的跟踪,有针对性地
进行报道。我们不仅与外电比时效、数量,而且也比质量。抗
洪救灾报道组的值班编辑们不时地调阅三大通讯社有关中国抗
洪救灾方面的报道,从各方面进行比较,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之处,不断改进写作质量,提高时效,加大数量。从结果看,
我们的报道不仅在时效和数量上大大超过对手,在稿件写作的
质量上也毫不逊色。
这次较量使我们大家感受很深,收获极大。首先,我们感
到中国新闻媒介完全有能力与包括三大通讯社在内的世界新闻
媒介站在一个层次上竞争,就个人素质而言我们决不比西方记
者差,在报道中国国内新闻事件上我们拥有一定的优势,关键
是我们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其次,我们应当寻找“战机”,主
动与海外媒介竞争,一方面提高我们的水平和竞争能力,维护
中国新闻媒介的荣誉和尊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澄清事实,
使海外新闻媒介更加客观真实地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与此同
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感到新闻改革迫在眉睫,如果中国的新
闻媒介要想与海外同行平等竞争的话,我们的记者应当得到一
个与他们相当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中国新闻工
作者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
平和竞争能力。试想,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没有良好的素质和
能力,此次与三大通讯社较量的良机就可能错过。我们相信,
由中国的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庞大新闻队伍在
强化编辑记者队伍的素质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之后,完全有能
力与海外新闻媒介全面竞争。
《新闻战线 》(199810)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