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加拉湾的月亮》第十四章:KUCHIA——我在孟“开发”的美食

(2011-01-31 15:03:09)
标签:

孟加拉国

黄鳝

孟加拉湾的月亮

穆斯林

眼镜蛇

文化

分类: 纪实

第十四章:KUCHIA——我在孟“开发”的美食


    首席的朋友圈子很小,一般谈的都是国家大事。结果到了首席临走时我才发现他虽然是孟语专业毕业的,孟语当然比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强多了,但在俚语、方言和一些生僻字方面我不比他差。
  直至首席记者离任之前,我从来没有露出自己在学孟语的样子。只要他在场,我只讲英语,从来不显示自己。到了他快离任时我就不必那么“装”了。连我这种最不会“装”的人也不得不如此,可见国人面子太重要了,我是个很注意给对方面子的人。
  当时首席跟所有朋友告别,并把我交待给他最好的一些朋友。应该说首席毕竟有职务在身,尽心尽职了。
  有位他的老友是当地记者,来分社话别。他们不知怎么地聊到了黄鳝。首席倒知道英语的eel, 却怎么不会用孟语表达。我在旁边说:kuchia。老孟记者马上就明白了。首席吃惊地看着我。
  说到KUCHIA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我在孟加拉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常常从小贩手中买眼镜蛇,有时让小贩直接杀了拿回来自己做着吃,有时请中餐馆的大厨来做好招呼一些中国朋友大家一起吃。先后买了40条。据小贩讲,这些两米长、直径10多公分巨大眼镜蛇全部来自印度。
  说实话,吃野生动物本来就不应该,但中国人馋也没办法。“非典”之后大家对吃野生动物更忌讳。我在这里讲故事大家听听而已,不必多想。将来出国也尽量别效仿。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啊。
  正因为常吃眼睛蛇,我一直感到很奇怪怎么没见过有卖鳝鱼的。按理说孟加拉国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而黄鳝最喜欢待在稻田里了。我比较喜欢吃黄鳝。
  于是我就问GORBI,当时我并不知道如何用孟语表达黄鳝。就跟他连比带划地问:“有没有像蛇一样黄色的东西?”
  GORBI马上就说:有啊。叫Kuchia.
  我奇怪地问:那为什么不见有卖的。
  GORBI的回答更奇怪:因为太可怕了,没有敢吃。
  其实我也知道穆斯林是不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穆斯林在吃方面最讲究是否“干净”。他们的所谓“干净”从动物角度讲就是食肉的动物都不能吃,深海鱼、黄鳝和甲鱼之类杂食的家伙当然更不能吃了。
  但因为我总吃蛇,却没见GORBI说卖蛇很可怕,怎么会说黄鳝可怕呢。
  我问哪里有黄鳝。GORBI说旁边小河里就有啊,那里打渔的人每天都抓到。
  我马上就拿了个大红塑料桶,和GORBI一起到巷子口的河边,我知道每天都有人在那里捕鱼。
  一到河边刚巧渔人打上一网鱼。我和GORBI几乎同时用孟语问道:KUCHIA ACCHE? (有黄鳝吗?ACCHE发音接近“阿塞”,“塞”发短音,更接近国际音标里的“ase”。)
  渔民答道:Acche!
  我凑近一看,大吃一惊,岂止是“可怕”,应该叫“恐怖”!
  只见有几条黄鳝混在鱼里,不停地在滚动。它们的头长得如同人的拳头那么大,有一米多长,胳膊粗。而且因为有黄色的花纹,样子的确比眼镜蛇更可怕。
  我问:KOTTO TAKA?(多少钱)
  顺便提一句,孟语的语法顺序比较随意,说KOTTO TAKA跟TAKA KOTTO都行。当然那不同的语序含义略有不同,有不同的侧重。
  谁知对方看我是外国人竟说了句“英语”:NO MONEY。
  孟加拉毕竟做过殖民地,当地人再没文化英语中最常用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还是有不少人会的。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当地买不到黄鳝了。不是没有,而是没人吃,没人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