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城遗址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城所在之“岔道”因地处八达岭向北和向西的岔口而得名。岔道城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建,隆庆五年(1571年)重新加固并在墙外包砖。城墙为砖石结构,依山势而建,整个城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49米,南北宽185米,墙高8.5米。建成后的岔道城镇守官兵常驻守备1名,把总3名,兵丁788名。清代以后,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明朝后期以来,因战争和自然因素以及文革时期人为破坏,岔道城仅存城墙的南段,西城门,东城门仅存条石地基。城内原铺户、客栈等老式建筑已被部分现代民房所替代,只留下驿站、三关庙、衙署、清真寺遗址,以及数棵古槐。
岔道城西门
从2001年始,在市文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专项资金对南段城墙、东西城门及部分古迹进行了修复。2003年村委会投资修复了城内的城隍庙、关帝庙和清真寺等古建筑。村民投资复建了临街的36处(200多间)仿古店铺,初步再现了岔道城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西城门匾额“岔西雄关”有“万历三年吉日”(1575年)题款,为新复制。
旧时,岔道城在京城西北享有盛名,一是因其素有延庆八景之“岔道秋风”的美景,二是因其曾为京城通往大漠的重要隘口和驿站,也是居庸关及八达岭的军事前哨。古人评论称:“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居庸关;守居庸关所以守京师。”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曾经三天未能攻下岔道城,不得不绕道石峡关攻入居庸关,进而攻占北京城。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昌平西北部的南口村旧称南口城,是个边塞关口,没有百姓居住。自南口至八达岭关城(元朝时称“北口”),有条狭长的山沟,因为南北关口而称为“关沟”。关沟全长40里,是太行山余脉与燕山山脉的分界线。关沟内壑险山高,林密草深,沟底的小路崎岖而不通马车,行人一天才可走完全程。南口城和岔道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关沟南北两端的商人云集之处。
西城门内马道

1644年,清军入关后,实行满蒙和睦政策,没有了战火硝烟。退役军兵就地转为民户,以种田为生,兵城演变成村庄。如今城内外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就是当年守城军兵的后裔。
岔道城中心街景

西门内大街北侧有新修复的关帝庙、城隍庙,庙内有戏楼。

修复的清真寺

据传,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后,清慈禧惶惶离京,路经八达岭时曾宿于岔道城内的驿站。
城内官井及修复的驿站
二百多年的古槐树见证了岔道城的沧桑
岔道城东门内

东城门内马道

城墙上有马道

岔道城东门外

岔道城东门匾额“岔东雄关”有“万历三年吉日”题款,为新复制。

东城门口的石板桥
石板桥上的束腰铁锭
东门右侧残城墙

东城门左侧城墙

岔道城东南角

南城墙马面
岔道城西侧练兵校场点将台
延庆县普查登记文物

周围山峰筑有嘹望敌情的烽火台
岔道城南山旁的“岔道秋风”石刻。
下图是1909年詹天佑设计建成的京张铁路,岔道古城南侧42号桥,及岔道古城西侧的43号桥。可清晰的看到岔道古城全貌。图片来自小糊涂仙老照片收藏,在此致谢!


以上文字内容均参阅《搜狗百科》及《百度百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