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娜丝金卡
娜丝金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63
  • 关注人气: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佛、修行中的“最怕”

(2012-11-02 22:36:02)
标签:

佛法

修行

功德

慈悲

智慧

分类: 修福修慧

学佛、修行中的“最怕”


    学佛、修行就是将不正确的一切行为修正过来,把不正确的行为修正好了,如此才是学佛;否则就算学佛学,也仅是学问、也只是戏论,无法究竟。

 

 

初皈依的佛教徒最怕没有耐心。俗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半天;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老皈依且努力修行者,最怕且最大的危机则是:

 

 

     一、拜错师父。由于缺乏正确学佛知见,且对神通、异象充满好奇,喜欢追求各类感应,因此常误入邪师及附佛法外道的陷阱。此种人症状轻者,仅浪费宝贵光阴及钱财,尚能全身而退;症状严重者则神经错乱成为精神病患(如神棍敛财、敛色,弑父母子女者皆是);更甚者沦为魔子魔孙,解脱无期,还沾沾自喜,到处向人炫夸其所修法门多殊胜,感应连连。

 

 

    二、学佛知见虽正确,却因疏于觉照、反省,一念偏差,我慢心起,而误入歧途。此种人最令人悲叹、怜悯了!

 

 

    为让行者能确实于修行中,对不易察觉却已偏差之言行、心念有一认识,将之列出,并配合高僧大德开示做择要解说,期望对行者,有所助益。

 

 

 

     1、我常做善事,布施、供养、助念做得最多,我的功德最大?

     须知:修行道路上是有许多和世俗不一样的。世俗追求的是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之有为法,动不动就希望能因自己所做善事上报、或接受表扬,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所做的善行有多大;而学佛则刚好相反,求的是清心寡慾,知足常乐,不染六尘、去除我慢的无为法。一动功德有多大之心念就已偏离佛法了。必须学会逐渐放下一切贪念、妄念才是学佛,否则即如梁武帝供僧造佛寺,被达摩祖师判为无功德须知自性为,平等为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一动生灭心,就毫无功德可言,亦即心存功德,即无功德。行者须学会右手所做的一切善事,不要让自己的左手知道,须三轮体空(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物,不存于心,名三轮空),方为真功德

 

 

    2、我供养师父最多,常帮忙师父处理各样事务,而生傲慢。

    须知:佛经有四句话: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风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烦恼多如草、心念快如风可知傲慢高如山,老修行者一疏于觉照就会因贡高我慢,而糟蹋自己的慧命。人们的心念更是快如疾风、闪电,一念之间即可遍及法界三千;成佛做祖是它,三界轮迴也是它,一切的罪孽亦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切莫忘了地藏王菩萨的一句话:裟婆世界众生,举止动念都是业。且普贤菩萨都要忏悔业障无穷尽,更何况凡夫的我们呢!

 

     佛陀于《金刚经》云:须菩提,若三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颂、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原因在于无量的七珍、八宝不能救人慧命,唯有佛法方能让众生离苦得乐呢!由此可知师父看重弟子,讚叹弟子出钱、出力、劳心、劳力、护持正法的苦心;做弟子的我们若不思师父救度众生之悲心、悲愿,反而起我慢心、盛气凌人,则无异是糟蹋自己,自毁慧命,更非是学佛的本意呢!

 

 

    3、我修的比一般人努力,我的精进心鲜少人能与我相比?

    我愈来愈跟别人不一样,愈来愈比人强,我修的感应愈来愈多,愈来愈法喜充满

     须知:努力、精进、感应、法喜充满等等都是好现象,但若心念一直惦记着,甚而向同门到处宣扬,就不是好现象了。我们都知道学佛就是为破我执(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固执一切法为实有),因此若执着各种瑞象,心念便会偏差。行者须确实体会《金刚经》的两句话:若以色见我,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而学得跟别人愈来愈不一样,更是我慢心在作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成佛的意境,也是学佛的目的于众生是全迷而不悟;佛则是全悟而不迷。其为何无差别呢?因为佛也是因修心而成佛的,众生也是因心造业而成为众生的,所以心可以成佛、也可以成众生。心清淨无染即成佛,若心污浊,染六尘即为众生。因心、佛、众生皆具有佛性,所以才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愈来跟别人愈不一样是属于内在觉悟上的差异,而非外在的言语、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因此行者于日常生活中有我学佛,别人没有我努力,别人不努力我修法层次比别人高而起轻视之意,甚而言语有教训人的口气,及与人格格不入,皆是远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已不是学佛,反而落入魔道陷阱呢!行者不可不知。

 

 

    4、我修的法比较高、学佛比较久,而轻视初入门同修。

    行者须知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学佛是看谁先成就,先明心见性;而不是比谁先皈依、修啥密法。《金刚心总持论》云:二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三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四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不论男女、贫富、贵贱,乃至人、非人等,得正法,皆成佛道。因此佛陀说偈曰:若有男女等,得见真明师,修行得正法,无一不成佛因此修行者绝对不可以存有轻视初学者之念头,也可说学佛是看谁先在六根不染六尘发菩提心下功夫,而不是计较先修啥密法、学佛时间长

 

 

    5、心裡常存着“我学的法门比任何宗派都殊胜”而轻视其他宗派。

    须知:有此心念者,不仅须如上所述,更须:

    1)、起惭愧心:法门如此殊胜,但自己却迟迟未能了悟本门修持的精神(精髓)所在,而未能悟见本来。

    2)、勿起贡高我慢心,而由身口意毁谤其他宗派法门。对于能广摄众生的法师或在家居士,只要其传的法为正法,即不分显、密,或深、浅皆应随喜讚叹,并自我惭愧自己无如此大的摄受力,来摄受其他众生进入本门殊胜的法门来修持,自己应更加谦虚的修持。

执我、执法皆是纷争的起源。可知佛陀曾云: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佛陀说八万四千法,是为顺应众生不同根器而设。

 

 

    6、看到别人修得好,修法层次高,辩才无碍,心裡不是滋味、难过、看不顺眼,甚至内心起了嫉妒心、毁谤……

    须知:学佛就是在学清淨心,慈悲喜捨、四无量心。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不仅不可嫉妒,反而要发自内心来讚叹对方,以期见贤思齐、加紧努力。诚如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的开示:学佛,要立宏愿,别人先成佛,我才成佛。简单地说:任何事情帮忙别人安心修道,助别人安住其心,把所知说予人听,令他增加智慧,他人先成佛,而我才成佛,不能嫉妒心。又云:要做一位菩萨,不可自己好就好,别人管他去死。应要别人最重要,自己没关係,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所以真心学佛必须深知弘法利生,就是要牺牲自己,不可随便毁谤、批评、嫉妒,若因此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这是有因果的。

 

 

    7、别人说我的坏话,为保护自己而到处去澄清、辩解,甚而反过来毁谤别人,以图稳住自己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须知:俗云: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人多的地方,是非必定多。而处理是非的最好方法,则是保持沉默,不须刻意去澄清、解释。智者的态度是清者自清。若找人解释之对象也是喜好搬弄是非者,那只会把问题弄得愈不可收拾,一点帮助都没有的。

 

    所以广钦老和尚曾开示:

   1)、人家在讲我们,修就是修这些。

     2)、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评语。说你好、说你坏,这不是别人的不对,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3)、若你已将地扫乾淨,师长硬说你没扫乾淨,这时你若和他辩,这就是在家性情;若你能接受说:“好!我把它扫乾淨!”这就是修行。

    4)、修行是要有境界来才有得修,自参自悟、烦恼即菩提,修行是在修这些。当有人在刺激我们时,心中自然平静不起,这就是了。不是说,修我每天拜几拜,念多少咒语而已,但此也是需要的助缘。

    5)、不说是非,说是非就失败,说是非给别人不安定。

    6)、不要说别人不对,一说出来就是自己不对,这个“口”很重要。

    7)、不得二、三人交耳私语、结党,背后论人是非等,否则易让大家不安,犯戒闹众。

    8)、好的捡起来学,坏的搁一边,自己心裡明白就好,顺此修忍辱波罗蜜。修行不问是与非,有理与无理。

    9)、修行不说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接受。凡事承认自己不是,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

 

    但有一点是同修要注意的听到有人说我们缺点时,绝对不可理直气壮的向人诉说:其人说我坏话,就是在消我业障,此是大我慢的行为。应是静下心来观照自己,有无别人所说之缺点;有过则改,切勿把别人说我是非,就是在消我业障挂在嘴上,如此将是愚痴行为呢

 

 

     8、学佛以后与人谈话总喜欢板起脸孔,一付不可侵犯的样子,甚而说人缺失毫不留情、言语刻薄,喜以“直心是道场”为教训人的口头禅。

    须知道德、戒律是用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提昇自我的明灯,而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弘法利生、则要恆顺众生,像哄小孩一般,不可随便批评、毁谤,若因此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这也是有因果的。

 

    直心是道场是开悟者,对其弟子当头棒喝,直指性源的手法,以期令其去我执、法执,甚而当下开悟、明心见性。同门师兄,彼此须以爱语来鼓励、勉励、循序渐进直心用得不恰当,易让对方反感,起瞋心,甚而会认为言直心者,根本无慈悲心,而认为学佛也不过如此,反生退转心……因此直心须慎用方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