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l-为还原剂的用氯酸盐生产二氧化氯的方法

分类: 二氧化氯生产技术 |
该类氯酸盐法是以 NaCl 和 HCl 作为还原剂来制备二氧化氯,其反应较快速且原料转化率也高,但是,该法产生的副产物氯气较多。该类方法发生的化学反应式如表所示。
发生方法 |
主要反应 |
R2、R3、R3H、R4 |
NaClO3+2NaCl+H2SO4→ClO2+0.5Cl2+Na2SO4+H2O |
R5 |
NaClO3+2HCl→ClO2+0.5Cl2+NaCl+H2O |
日曹法 |
Ca(ClO3)2+4HCl→2ClO2+Cl2+CaCl2+2H2O |
R6、 Chemetics 法 |
(a) NaCl+3H2O→NaClO3+3H2 |
(b) Cl2+H2→2HCl |
|
(c) NaClO3+2HCl→ClO2+0.5Cl2+NaCl+H2O |
|
R7 |
(a) 2NaClO3+2HCl+H2SO4→2ClO2+Cl2+Na2SO4+2H2O |
(b) Cl2+SO2+2H2O→2HCl +H2SO4 |
其中,R2 法和 R3 法主要反应相同,区别就是使溶液进行了循环并改进了设备,从而可达到产品的高纯度为 87.7%~99.3%。R3H 法与 R3 法的反应原理也相同,区别在于使用 HCl 部分或全部代替了 R3 法中的 NaCl,以此来降低 Na2SO4的产生和 H2SO4的使用量。R4 法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其氯饼变成 NaCl,同时使酸循环送入到发生器。R6 法、R7 法、Chemetics 法,都属于制备产品二氧化氯的集成组合工艺,该类方法的目的在于减少副产物氯气的生成,并将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及保护环境。
该法也称作食盐法,是由 Rapson 教授继发明开发出 R1 法后,再次开发出的以氯化钠为还原剂来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先将氯化钠和氯酸钠(摩尔比为1.05 : 1)加到反应器中,然后加入浓硫酸(98%),在温度为 35~55℃条件下发生反应。从反应器底部通入空气,将生成的主产物二氧化氯及副产物氯气一并带出,进入吸收塔里,再经塔内冷却水的吸收,进而得到较稳定的二氧化氯水溶液。副产物氯气则被带入氯气吸收塔里,经石灰乳(Ca(OH)2)吸收得到漂白液使用或使用碱液与之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废液从气提塔中排出,含有大量的硫酸钠、硫酸以及少量未反应的氯酸钠和氯化钠。其工艺流程图如图。总反应方程式如下:
NaClO3+NaCl+H2SO4→ClO2+0.5Cl2+Na2SO4+H2O
该法具有易操作、投资少、收率高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产生的副产物氯气多,消耗的硫酸量大,产生的废液也多,增加了后续处理的困难。
http://s13/mw690/00274cAXgy6G5RcF6JC3c&690
R2 法制备二氧化氯工艺流程图
2.R3 法(SVP 法)
该法是以 R2 法为基础,由 Albright & Wilson American 于 1967 年成功发明并开发的产生二氧化氯的新方法,并首先在美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该法的反应原理与 R2 法相同。
该法也叫做单容法(SVP),因其使用同一个反应器,在其中进行产生二氧化氯、析出 Na2SO4晶体及蒸发废液等步骤。R3 法制备二氧化氯的体系由发生器、蒸发器、再沸器及分离器组成,构成了一个循环回路,见图所示。为了安全生产,整个反应体系在负压条件下操作。与 R2 法相比,R3 法对设备进行了改进,使其单一化,同时对溶液进行循环,使得二氧化氯的产率高,可达到 87.7~99.3%,此外,其生产成本低、消耗硫酸少、副产物硫酸盐少。总之,在技术水平上,R3 法克服了以往 R2 法的投资高、酸耗多及副产量大等的缺陷,它是发生二氧化氯工艺的一个丰碑。该法制得的二氧化氯纯度低,含有大量副产物氯气,而且反应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芒硝,使后续处理困难,设备投资增多,因此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及推广。
http://s4/mw690/00274cAXgy6G5RdL03xd3&690
R3 法制备二氧化氯工艺流程图
3.R3H 法
该法是继 R3 法之后发明并开发的。与 R3 法的区别在于,它通过使用 HCl部分或全部代替 R3 法所用的 NaCl,来减少 H2SO4的使用量及副产物 Na2SO4的生成量。其反应原理为:
2NaClO3+2NaCl+2H2SO4→2ClO2+Cl2+2Na2SO4+2H2O
4.R4 法
该法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其氯饼变成 NaCl,同时使酸循环送入到发生器,其经济效益小,限制了该法的进一步应用及发展。
5.R5 法
该法也称作盐酸法或 Kesting 法,是使用 HCl 为还原剂进行还原 NaClO3来制备二氧化氯的。而日曹法是以 Ca(ClO3)2替代 NaClO3作反应原料,也使用 HCl将其还原来产生二氧化氯。在上述方法中,HCl 在作还原剂的同时,也起着酸化剂的作用,从而既降低了所用 H2SO4量,又减少了 Na2SO4的生成量。其反应流程如图。该法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NaClO3+2HCl→ClO2+0.5Cl2+NaCl+H2O
通过反应式可知,在生成产物二氧化氯的同时也产生了副产物氯气,其产量达到了前者的一半,从而降低了二氧化氯的产率(一般为 50%左右)。为此,该工艺增加了设备用来分离主副产物及处理副产物,使得生产成本更高。而且,该工艺采用多级反应,使用温度高,因此难以控制反应进程,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http://s1/mw690/00274cAXgy6G5ReVyHCd0&690
R5 法制备二氧化氯工艺流程图
6.R6 法
该法也称作凯密迪组合工艺,是把制备 NaClO3的电解食盐装置与 R5 工艺结合起来,在进行反应时,需要适时适量补充氯气原料,整个系统保持密封闭合进行循环。该法具有生产成本低,原料利用率高,不产生副产物及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由于该工艺体系不但包括发生二氧化氯部分,还包括了 NaClO3电解和HCl 合成两部分,决定了其费用成本较高,而且三部分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使得仪器的启动和运行较慢、较复杂。
7.R7 法
该法也是一种组合工艺,是利用 SO2与生成的副产物 Cl2进行反应,得到HCl 和 H2SO4,将二者再作为反应物,循环用于二氧化氯的生产。发明该法的目的在于使生成副产物氯气的量减少,并将其充分利用来实现清洁生产。但该法也存在着成本高、用电多、产率低等缺点。其反应式如下:
2NaClO3+2HCl+H2SO4→2ClO2+Cl2+Na2SO4+2H2O
Cl2+SO2+2H2O→2HCl +H2SO4
总反应式:
2NaClO3+SO2→2ClO2+Na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