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秘传形意拳下势桩
(2014-05-10 11:12:39)
标签:
体育 |
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
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
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
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
“古规武学”,即按最传统的方法练拳,……
下气桩,又称下势桩。杨师在追随师爷学艺的时候,所有功夫都是口传身授,并无文字资料,同时师爷的发音有很重的河北口音。师爷将此一桩功称为下
势”桩,但这个 “势”的具
体写法,杨师当年不敢问,教我的时候则称为 “下气桩”。杨师第一次授我功夫时说,形意拳
桩功有两大体系,一日三体,二日浑圆,而这四步下气桩便是浑圆桩体中的人手功夫。最近,
他又将下气桩的四步训练单独提炼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暗劲)功力训练体系。大约在
2002年,我拜一位武术名家为师,曾向师父演示下气桩,师爷非常肯定地说这是少林功夫。
之后我同杨师探讨,据杨师说,师爷很少提他的一生经历,但在临走前,曾将太师爷所传内
容,以及师爷自己武学修炼与教学形成的体系有明确交代,下势桩是太师爷当年修炼赖以治
病强身的法门,而太师爷终其一生,只跟郭云深祖师一个人学过功夫,所以下势桩肯定是郭
祖亲传。
所以我将下势桩第一步方法介绍如下:
下势桩,就其桩架外形而言,是极其简单的,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功。它与所
有的内(气)功修炼方法都一样,都有三大要素,那就是三调:调身、调息与调心,也就是身
形间架、呼吸、意识这三方面的调整,内家拳之修炼,基本都以形正气顺,气顺则神明的程
序进行修正,下势桩也不例外,它的第一步修炼主要是通过身形的调整,使人零乱的内气收
聚于丹田。
下势桩的外形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那么简单。但早些年几乎所有的武术书籍上
的四平大马步桩都要下几年的功夫,从没听说有人能在几分钟内气沉丹田 (如果用气功的方
法训练,最快的也要在 7到 100天内练出丹田之气)。为什么下势桩却可以立竿见影呢
?其秘密还是在身形间架的调整上。
首先是头,头要领,头部的要领又称顶劲或虚灵顶劲。说白了,就是头要统领全身,要
有略微上顶的意劲。太极拳诀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但为什么又有灵
与领两种不同的说法呢?其实领是动作,灵是火候。如果脖子硬是挺拔头上顶,那么练静功
时气冲头部,使人兴奋失眠,久之成病,练功打拳发力时则会震荡大脑,伤害身体,所以一
个顶字,火候很重要,不能丢也不能过,具体要领则很简单,下颏略收就可以。
其次是肩,肩要合,内家拳中之肩,而是抬人的肩胛骨。人的两肩胛骨略外张而前合,
为合肩,拳法中也有说“含胸”的要领,其实与合肩是一回事。
其后是背,背要靠,背在内家拳中指人肩胛之下与命门之上的部分,它的具体要求一般
是后靠,久练都可以龟背行气。
再后是腰,腰要空,腰在内家拳中主要指命门处的腰椎,通过背与胯的各部要领,使人
命门处腰椎向前的生理弯曲拉直,形成命门后凸的意劲则可,又称为塌腰。
然后是胯,胯要坐,这里的胯,不仅是指人的两胯,而是指人的骨盆,以及命门以下的
脊椎。坐胯又可说为圆裆,后面还会有详细解说。
最后是人的手心,足心要空,也就是说手心,足心要含空。
以上的六要,修炼者要有明确的认识,千万不可以胡子眉毛一把抓。杨师传授我的时候,
很多时候背手而立,看着我,笑眯眯地说,胸再含进出一点,胯再坐下一点,我马上就有了
强烈的感觉。读者们要通过文字来学习下势桩,或者学一切桩、拳就必须把自身弄分明,例
如说,你背后靠一点,你说整个上身后倾;或说你胯再坐一点,你就蹲身体
……这些地方就是初学者不得要领,出不了功夫的关键,所谓真传或说科学,无非是这些调整身体的要领。
可以肯定并负责地说,如果你学会了调身,无论是打拳站桩,只要坐胯与含胸,必可马
上“气沉丹田”。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含胸与坐胯 ?含胸相对简单,只要人的两个肩胛骨略外张
而前合,那么也就达到了含胸的要求。反而是坐胯相对难一些,我曾将一个学生送到杨师门
下学习,无论怎么教他,都不能理解要领,最后杨师将家中一个细钢筋焊就的农家常用的脸
盆架放在他屁股下,板脸警告说,别坐坏了,坐坏你赔 !他战战兢兢地一坐,马上就感觉内
气顺畅达于丹田……所谓坐胯,坐字是一个关键,过去太极拳有坐着打拳之说,可以说不坐
就没有丹田,没有整劲。要说坐,谁都会坐,可大家看看那些练拳的,尤其是形意拳家的照
片,过去的名师、名家无不 “坐”着,而当代很多名家是 “站”着打拳的……那么何为坐?一般
初学者习惯将坐与蹲弄混,却不知过去的师爷在写谱时用字十分考究,坐与蹲是不一样的,
蹲是下肢的动作是膝盖与腿的夹角变了,而坐是身体躯干的动作,腿上是没有变化的,大家
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时候,我们会重得将凳子坐变形或降低高度,最后导致膝关节角度
发生变化吗?肯定不会!所以说,坐胯的时候不可以屈腿,而是由双腿承托,上身向下松沉,
形成“坐”的动作。或者换一个说法,你不妨把坐胯的要求理解为下身要下沉下坐,而下肢双
腿却欲起的这么个矛盾状态!
再次强调,内家拳练功要进步快,必须要把人全身各处要领弄分明,先把局部弄分明,
再依照要求来求得局部与局部的最佳配合关系,得到整体效果,则功夫进步神速。如果让你
坐,你去蹲;让你靠,你却坐,这样虚实不分,要领不明,那么你也只能在漫漫苦海中耗时
间,把你耗得精疲力竭。不得不在师爷眼皮子低下找偷懒的窍门,一边偷懒,一边偷眼瞄着
师爷,师爷大喝一声 “站那”你一机灵,一提神,一下子入了道,找到了劲啦 ……在某大师回
忆录里把这种累傻小子的教育方法讲得很神,其实你也就是个傻小子。
言归正传,下势桩就是双手合十的四平大马步桩,倘若明白了要领,那么桩架高低,双
脚间距大小,跟练功效果关系也就不大啦。站的时候,以四平马步站立,双脚要平行站立,
双手于胸前合十,虚灵顶劲、含胸、坐胯。注意双肩松沉,双肘有前合之意,而合十的双掌
则力量有分开之意,此外,将全身力量前倾,重心落于前脚掌上
(膝与地面的垂线不可以过脚尖)。同时背部后靠,整体之前倾与背部后靠形成微妙的平衡,则足心自然含空;如此,全身放松静心体会,此为下势桩之第一步练法
!
下势桩是我所学的郭云深系形意拳暗劲训练体系中的调气训练。其方法是先以内功桩法
培养出极浑厚的内气感,然后以极缓慢的速度慢练五行拳,在行拳中调气,修炼内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内功与桩法部分,训练内容是下势桩的聚气,养
(炼)气、行气、贯气四步功,以上公开的为第一步预聚气功,可以让人感觉胸口有气下沉,从而达到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练功、养生、强身的功效,仅仅是一步,已妙用无穷。以上公开的方
法中还包含有第一步功的深入修炼内容,悟性好的朋友除了感觉有气下沉外,还应有丹田发
势的效果,这些效果的达到是伴随练功要领的正确程度出现的,跟你练功时间没关系。按这
样的进度大约修炼半个月左右,可进行第二步养气 (炼气)训练,配合呼吸激发人内在潜力,
丹田与手心,足心灼热如火,而第三四步则在独特的呼吸配合下,以身体细小如虫蠕的动作
行气,达到疏筋贯气的功效。如果人能真正掌握了第一二步的训练,再练第三四哪怕是第一
次修炼,也可以明显感觉身体内如同温水冲刷一样,内在感觉随人外形的微动而似水银泻
地……以上的功效与人练功时间长短无关,全在乎对要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练五行拳,
则体内如暗流涌动,奔腾不息。
下势桩不要求人苦练,初学时间应为三五分钟,随功力加深逐渐增加到早晚各一次,每
次十五分钟的训练量即可。我弟弟当年只学第一步功,但他同时还站三体桩,大约
25天以后,发觉自己双腿胫骨上腾起一层膜,用手按、捏感觉内里有韧感、滑动感,如捏在泥鳅上。
下势桩第一步练法简易,无须配合呼吸与意念,抓住要点者,效果立竿见影,绝无偏差,
而以后几步则须有师父传授,所以这里只介绍第一步练法。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同门前辈指
导,也希望广大同道结缘,并批评指正。
(平案:刚才在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后,蹲马步一试,果然有些意思,故删减去一些与练功无关的文字后与大家奇文共享,可惜我的校内被封号了,不然可以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看到的。这个练功的方法真的很不错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