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的用笔法则--永字八法

(2011-04-07 00:24:39)
标签:

中国

宋体

logo

精思巧形

字体设计

分类: 文字符号设计技法
---- 精思巧形 文字符号学习整理

一、永字八法
http://s5/middle/736e77e2tc87455b93074&690

http://s6/middle/736e77e2tc87455c5fa25&690

    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 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ti、策、掠、啄、磔zhai、」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bi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zhǎi(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三)宋体字八法解读
http://s12/middle/736e77e2t7a720893fe0b&690
:点由三条圆弧组成,尖头圆尾,形似水滴,最宽处与竖宽相当,且处于形体底部。
:横画与字框上下边平行,左端由三条圆弧构成,略宽于横画中间部分,收笔尾端有一条装饰衬线角,高于竖宽相当。
http://s12/middle/736e77e2tc87455d5537b&690
竖:竖宽与字框宽度之比约为1:7/1:9。垂直起笔,顶边向右下倾斜并留一小钝角(笔画上的装饰角),底边向左下倾斜并略带弧度。
撇:撇起笔处与竖画相同,中下部由两条弧线构成。
捺:捺三条边线全为弧线,起笔处是两条线的相交点,呈尖状,最宽处与竖笔宽相当。
http://s11/middle/736e77e2tc87455e4b6aa&690
竖钩:竖钩从竖宽的中心为圆心画圆。钩的上边线与圆的上部相切,底边略向左倾斜。
横折弯钩:横折弯钩,以横画开始,然后转为竖画,接下来向左略弯钩,最后向左回钩,折弯钩的上下两边均与圆弧相接。
提画:提画起笔处下方有装饰角,下边线向外略带弧度,不同部位的提画倾斜度有差异。

欢迎喜爱标志设计的朋友! 
------------------------------------------------------------------------------------------------
精思巧形 标志设计培训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6e77e20101dx7f.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