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历史简介

(2011-04-06 23:29:05)
标签:

宋体

甲骨文

精思巧形

logo

字体设计

分类: 文字符号设计技法

---- 文字符号学习整理

中国文字  汉字历史简介

http://s16/bmiddle/736e77e2ga041d038efdf&690

中国历史年表

http://s6/middle/736e77e2ga041dd22cfb5&690

http://s4/middle/736e77e2tc7958b71c2e3&690

汉字演变简历:
甲骨文公元前1400年)—金文(大篆)公元前1100年)—小篆(公元前221年)—隶书(公元前200年)—楷体(行楷&草书)(公元200年)—印刷术诞生(公元600年)—宋体(公元1522年)—黑体(19世纪初)仿宋(20世纪初)现代计算机字库字体(20世纪末)


---------------------------------------------------------------------------------------

中国文字--汉字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http://s6/middle/736e77e2tc7d4aceae8d5&690

象形文字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http://s10/middle/736e77e2tc7d4ad0fec39&690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http://s13/middle/736e77e2tc7d4ad351f3c&690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http://s4/middle/736e77e2tc7d4ad515863&690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

    汉字仍然保留了象形文字图画的感觉,字形外观规整为方形,而在笔画的变化上呈现出无穷含义。每个独立的汉字都有各自的含义,在这一点上和拉丁字母文字截然不同。因而在汉字的文字设计上更重于形意结合。


一.  甲骨文 ---- 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发现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烧甲骨出现的“兆”(细小的纵横裂纹)预测未来的吉凶。甲包括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或牛的肩胛骨与肋骨。甲骨文初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距今约三千馀年,经过鉴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http://s13/middle/736e77e2ga041e1673a4c&690    http://s12/middle/736e77e2ga041e157dc1b&690

二、金文 ---- 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商代后期流行在青铜器(如食具和兵器)上铸铭文,因为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战国晚期减少使用青铜器,金文亦随之衰落。

    金文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

http://s2/middle/736e77e2ge4292f6be271&690

三、 大篆 ---- 西周后期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1.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2.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http://s1/middle/736e77e2ga041ef4303b0&690


四、小篆 ----  秦朝 丞相李斯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前221年),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缺点: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http://s16/middle/736e77e2ga041f5983d0f&690

五.隶书 ---- 汉代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许慎《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http://s6/middle/736e77e2ga0420720d005&690

六、草书  ---- 汉初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草书  从写得很草率的大篆和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使用者主要是经常要起草文书的史官。汉元帝时的史游就用草书体写了《急就篇》。

    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http://s16/middle/736e77e2ga0422bda4f8f&690


楷书 —- 汉代 盛于唐代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

    楷书 兴于汉末,普及于唐代。人们嫌隶书太麻烦,而草书又难以辨认,便在隶书的基础上创造出楷书,代表的书家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

楷书四大家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欧体)
唐颜真卿
(颜体)
唐柳公权
(柳体)
元赵孟頫
(赵体)

    http://s9/middle/736e77e2ga04231fce378&690

八.魏碑

    南北朝崇尚佛学,建寺造塔,雕刻佛像,并雕刻了许多造像记,石碑,墓志等。    魏碑基本是从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而成的,方正严谨。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南北朝时期是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时南北分割,书法上形成南北两派不同风格。两派共祖钟繇、卫瓘,但南派以王羲之为宗,承江左风气,比较疏放,多以书牍见称;北派以索靖为宗,继中原古法仍存隶意,以碑板见称。北派碑版即后世所说的魏碑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另外,魏碑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是现在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

http://s10/middle/736e77e2ga0423893a3b9&690

九.行书 ---- 东汉末年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 后汉时期民间流行的新兴字体,以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代表作。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 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很强的普及性。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http://s6/middle/736e77e2ga0423af64445&690


十.
宋体  —---宋代

    在中国宋代出现了木版印刷,由于当时的中国书籍每一版印刷两页,使用的是长方形木板雕刻制版。木板具有木纹,一般都是横向,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但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

    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由此产生了竖粗横细,横线端点有一粗点的宋体字形。

    http://s16/bmiddle/736e77e2ga0423ef3054f&690

     宋体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但并不成熟,而且宋代崇尚仿书法字体的颜体柳体欧体。一直到明代,由于经济因素,占据版面较小的宋体逐渐流行,由于这种字体缺少变化艺术性,被明代文人诟为“匠体字”。

    宋体字东传至日本,被日本称作明朝体。现在成了汉字文化圈主流的印刷字体

     横细竖粗、醒目易读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http://s13/middle/736e77e2ga0424cba140c&690

十一.明体 ----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

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


十二.铅字体印刷体(宋体)---- 16世纪

宋体  雕刻工人雕刻书版时,参照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体,开始形成宋体字,刻工为方便和增加速度,逐渐写成横细竖粗、转折处有棱角、同时这种笔画出的加粗,可以有效减少字版上文字的磨损,这种“非颜非欧”的宋体字,明代中叶,宋体字逐渐变得成熟,也称“硬体”“匠体字”“明朝体”。
     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

    http://s11/middle/736e77e2ga04250a9480a&690

    http://s14/middle/736e77e2ga042506c34dd&690

     http://s16/bmiddle/736e77e2ga04250c7b25f&690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仿宋体  杭州人丁善之和丁辅之在1916年,参照宋刻体的字形、笔形设计,刻制仿宋活字,命名“聚珍仿宋”。

印刷楷体  印刷用的楷体由楷书发展而来,又称“软体字”。唐代负责抄写佛经的“写经生”参照楷书来抄写,逐渐形成一种“汉字写书体”后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刻书取代抄书,擅写楷书的人负责书写和雕刻雕版,楷书因而成为雕刻印刷最早期的参照字体。

黑体  黑体又称“等线体”“方头体”。日本昔日对各种“洋货”商标上的拉丁文字造型很感兴趣,于是借鉴并创造出汉字黑体。黑体是中国四大印刷字体(宋体,仿宋,楷体,黑体)之一。


中文文字演变过程详解网站:

http://hi.baidu.com/zxzhu/blog/item/64e3a877997ee911b051b981.html

 

欢迎喜爱标志设计的朋友! 
------------------------------------------------------------------------------------------------
精思巧形 标志设计培训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6e77e20101dx7f.html
                                                         ---- 精思巧形LOGO 标志培训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