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提倡求学必勤奋刻苦。在做班主任带学生的几十年里,不管是班会课上,还是与学生个别谈话时,或者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对于那些勤谨上进者,我都赞赏有加;反之,凡消极于听课,懈怠于作业,举止行为不求上进、吊儿郎当者,我必耐心开导,严加痛斥,绝不迁就。我本人就是勤奋刻苦的持续践行者,才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了进一步进修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几十年过去,改革开放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大学也变得不像我年轻时候那么难了。邢台学院升为本科,原来的邢台卫生学校也成了医专,还有了一个专门培训技能的技师学院。
可是,中小学的教育竞争,却愈演愈烈,其火药味自打孩子上幼儿园,都可以闻到了。
小孙子正上幼儿园(大班),适逢周末,我正构思动笔写作此文,孩子家长的微信群里,老师公布了本周末的作业:
1,了解破十法,并出题,凑十法与连加连减混合10道题。
2,多彩数学操作页放到孩子书包了,跟孩子一起了解神奇的1,知道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完成智力2+1谁是大力士
3,拼音从古诗《清明》《山村咏怀》完成拼写。
4,汉字好
冰 朵 艺 闪 床听写
5,认真完成《快乐成长》
6,千字文听音乐学习《策功茂实-用军最精》。
还对孩子特别提出要求:
请大家认真对待作业,周一早上放到作业台。没有完成的要单独留下来写作业哦!
我的乖乖,他只是一个六岁半的孩子,充其量刚刚记事而已。生活留给我的最初记忆是奶奶带我字家后苇坑里玩耍、三奶奶园子里的知了和墙根土里的喇叭翁、蓝天上放飞的一个个自制的风筝;我的孙子呢,难道当他长大,或者也到了我这般年纪,回忆往事,我们留给他的,只有什么“多彩求学”和“快乐成长”之类吗?
我更担心的是,小小年纪“吃”得太多,会不会撑坏了胃口。
一直忘不了那个写作业写到凌晨1:50的初中一年级的孩子。那天晚上,我11:00多醒来,顺便看了一眼手机,一个我熟悉的孩子家长在持续地发孩子写作业的视频,有背景,有侧影,也有正面,通过正面照,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倦容。孩子妈妈告诉我,写完作业的具体时间是1:50,同时感叹:每天晚上都得写到12:00,今天写到1:00多,明天(实际上应该是今天了)5:30就得起床。
那天晚上有月亮,月光柔和地透过阳台照到卧室里来。我放下手机,没有了睡意,满脑子都是那个孩子的影子,那无奈的倦容,一直在我眼前晃悠。
孩子睡下,得是2:00以后了,也就是说,他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即使中午抓了紧睡上一个小时,那他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只有五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一天,是每天超过十二点才上床休息。
想想都可怕得很,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睡眠严重不足,于身心健康的损害,当不言而喻 。
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的时候,还能指望能做好事情吗?特别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

这是一个初二学生的周末作业记录。
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即使是上课以前的十几分钟时间,他也要利用充分:放下书包,拿出课时练,一副能写一点是一点的架势。是我问,他才答:
问:周末各科作业加起来,得写多长时间啊!
答:(作思考状,又拿笔逐科计算)十小时二十分钟。
问:你周末上几个辅导班?
答:三个。
作业要写一天半,三个辅导班用时至少六七个小时(还不能确定辅导班有没有作业),这样一算,他周末还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吗?即使他有自己的爱好和感兴趣的事情,何时去做?学习语文必要的读书时间,怎么安排?
无独有偶,我又问了一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的周末作业,她的回答跟上面那个初二的男生几乎完全一致:写完作业需要一天半,有三个辅导班要上。
我们想想看,还有哪个行业,每天工作时间有这么长,自打进入中学到高考,六年时间,辛苦如此?
有一个有意思又很沉重的现象:
中国学生由于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足够勤奋刻苦,因此,基础扎实,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也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也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有19人获得该奖项。这是一个令人尴尬而又痛心的老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正像专家所言:在通常情况下,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然而,当下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令人深思啊!
个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我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所给出的解释是:扬短避长。
我们的高考和中考以及其他各类重大考试,看的是总分。我们信奉的是“木桶理论”:一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
于是,在每次考试以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会及时给那些有偏科倾向的学生谈话:
你的语文和英语还不错,数学分数太低了,往后,要在数学上多下功夫。告诉你的家长,最好是报个数学辅导班。你的英语可不行啊!那么低的成绩,会对你中考产生大的影响,可要抓紧啊!同时,还会把这个意思告诉他们的家长。我本人,就多次进行过这样的个别谈话。
殊不知,他们正是不喜欢数学,对英语没有感觉,才考不出理想分数的,而我们却让其在他们不感兴趣的科目上,花时间下功夫。在我们义正辞严要求孩子们这样做了时候,想过他们的感情吗?
钱钟书,如果他晚几十年出生,还能成为一代大师吗?
毫无疑问,作业多,睡眠小;压力大,欢乐少——目前学生状况的普遍存在。
真的,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能从教育中享受到快乐,而且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我上幼儿园的小孙子所学的内容,不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深度了吗,而暑假培训班所谓的“小升初”,就是提前学习初一的内容,初三毕业,又提前学习高一的课程。
现在的学校,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了,相反,学生的负面行为越来越严重。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以“我想____”为题目的半命题作文,因为,有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居然是“我想揍老师”。我清楚地记得,看到那篇作文时,我下意识地点燃了一颗烟,我是在烟雾缭绕中看完那篇作文的,还以此为话题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老师:如果我们教书,教的孩子想老拳相送”,另一篇是“写给想揍老师的同学”。我们的教育是怎么啦?不是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吗?不是“师道尊严”吗?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吗?怎么我们教得学生都要老拳相送了呢?
呜呼哀哉!是我们的教育过“度”了。
小学好好学,是为了上好初中;初中好好学,是为了上好高中;高中好好学,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挣钱多,离家近,时间短,有面子);找好工作,是为了娶好媳妇——十几年苦苦追求的目标大致如此。
过度教育的根源,是由于应试而产生的功利化意识,人们被考试大潮裹挟着不由自主地旋转,目光短浅而心情浮躁,将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转压在孩子身上,至少是没有好好想想孩子本身的感受。
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分数而不是人本身的时候,拧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长焦虑得寝食难安,猴急猴急得不行不行的,可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每次考试,家长会结束,定有相当的家长回家跟孩子算账。其结果,家长远远走在前面使劲拉,孩子则在后面打独磨。
中小学生辛苦得过头,但大学却相对轻松。有相当多的进入大学的青年,下意识里会松口气,中学他辛苦了,现在,我可要好好放松一下。此种现象,在本三以下的大学里,更为突出。
中学六年辛苦得让人心疼,其基础学科,如数学等,也确实相当突出。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中学阶段的透支(教育过度),后劲不足了,再加上其他因素,很难出现杰出的人才。
以上种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度重视的分,而忽略了对人的培养。
昨晚上课的时候,我还在强调,大家应该把人生的目标定得高一些,要有为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持续奋斗50年的意识,而每个阶段的勤奋刻苦考出高分,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从小就认定的既定目标。
我们一定是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才肯付出精力和时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付出的辛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以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就是这个意思。责任感和民族意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增强的。
我提到了四十多年前我做民办老师的经历。老师,从历史上来说,就不是一个有地位的职业,明朝更把老师排在第九位:在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爸娼九儒十丐,读书人只比乞丐强一点点。但几十年来,我始终像我奶奶跪拜神灵一样,以虔诚之心态待之,从不妄自菲薄。因此,在我退休以后,还可以在“杜老师语文课堂”上继续耕耘,乐此不疲。
我告诉大家,你们所热爱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哪个行当,只要你喜欢,就去喜欢好了,上好高中好大学,甚至读研继续深造,都应该是为此而增砖添瓦。
教育的功利性在于,有效地引导了所有学生家长,希望通过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在忽略了对人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本质性以后,对分数的追求就变得具体而直接了。事实上也是,只有考取了相应的高分数,才能接触到国家准备的更优越的教育资源。这样一来,过度教育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教育不能让他们实现这些功利目标,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渐渐开始抬头的思想根源。在农村,许多孩子初中毕业,或者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去投亲靠友打工挣钱去了,与其费时费钱上学,毕业以后还不知能不能找到一个铁饭碗,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寻得一个自食其力的生计。而且,就以追求分数而言,农村学校,怎么能跟城市相比?
有专家断言:统一的高考录取体制对基础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的过程正在逐步被异化为应付考试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在向低龄化阶段发展。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比拼心理,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正在进入历史上最狂热焦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教育提供给人们的,除了一张张毕业证书外,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孩子反社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100个初中生那里得到了一组数据。要求:请你分别写出自己对学校、老师、家长的满意度,满分为10分,根据你的实际感受,用数字标示出来。结果如下:
学校:56%
老师:63%
家长:68%
学校本应该是学生向往的生活地方,也是一生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可现在,孩子们的满意度才刚刚超过百分之五十。他们写出的原因(前三项)是:
没有课外活动
上学时间太早
考试太多
老师是跟学生没有血缘关系而像家长一样对他们关怀备至的人,可现在有许多孩子提到老师,没有了应有的尊敬。不知道老师们看到那个68%作何感想。他们写出的原因(前三项)是:
留作业太多
偏爱好学生
占自习课
看看孩子们对恩重如山的父母的评价吧,我预计的数字要比68%高得多,可实际上,也就刚过及格线的样子。孩子们给出的(前三项)原因是:
还得太严没有自由
只关心成绩
报辅导班
更有个别孩子居然写道:对于学校和老师,给负分都嫌多;毕业后搧老师一顿;我想杀人。
写在最后:
过度教育对孩子的情感是一种伤害。提前学习高一级的课程,作业留得过多,学习时间过长,给的压力过大等等,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揠苗助长。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他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与老师一起,唤醒他们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自己的特长,并鼓励他们为自己想做的那件事而积累,而不是仅仅要求他们考一个高分数。这才是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