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老师读红楼(59)宝黛共读《西厢记》

(2019-03-04 00:23:43)
分类: 杜老师读红楼

 十二三岁的贾宝玉,跟今天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其生理成长的过程没有什么两样,不一样的是,当今这么大的孩子已上初中,尽管课业很重,但接触与“爱”有关的渠道,还是很多。住在大观园里的宝玉,长时间与女孩儿相处,而那些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一点不解宝玉的心事,宝玉自己也无处消遣,这样的日子久了,宝玉便心生烦恼,又“痴痴的”了起来。


   同样经历青春期、宝玉的仆人茗烟,绝对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他去外面书坊,“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这就是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说过的“闲书”了,现在说起武则天外传,没有谁会大惊小怪,但在当时,在那个礼教至上的成长环境里,可是百分百的禁书,如果让宝玉那个正统的父亲知道。他不务正业读这样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打他个半死才怪。


   可这“闲书”,却让宝玉“如得了珍宝,于是,在春暖花开时节,宝玉携一套《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元代王实甫改变为《西厢记》),来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下,细看起来。

曹公将贾宝玉读“闲书”的情节安排到一个满树桃花的桥边,头上桃花盛开,脚下水流潺潺,渠边的石头上,一个盛装的青春少年,手拿一本书聚精会神阅读。忽然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树满地皆是。”


   此时,林黛玉来了(如此优美环境、私密的场合,也只有林黛玉来),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锄。”——这是《红楼梦》里一个相当经典的画面,我30年前买的那本岳麓出版社的《红楼梦》的硬皮封面图案,就是这个画面。按照林黛玉的建议,不能把那些花撂在水里,要把它们装在绢袋里,埋在她转为准备的畸角的花冢里,拿土埋上,“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个情节的含义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我要说的是下面的内容:


宝玉说:“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问是什么书,宝玉“慌的藏之不迭”,撒谎说不过是《中庸》、《大学》。


   宝玉的单纯,在一个动作和两句话里,被充分表现出来。在打算帮助黛玉葬花时,他只想到葬花,而没有想到他正看的书是不是适宜表妹看,顺口便说出“待我放下书”;黛玉问是什么书,他这才想到漏了馅,仓促之间不知道藏在哪里好;他的神态和动作引起黛玉的怀疑,他有撒谎说是《中庸》、《大学》,但黛玉哪里信呢,于是有了下面的情节。


  在黛玉的逼问下,宝玉把他偷看的《西厢记》拿了出来,并真诚表示“若论你,我是不怕的”,把在当时绝对禁止的书拿出来给黛玉看,可见他们之间的深度信任和默契。黛玉的表现,也证明了宝玉说的“你要看了,怕连饭也不想吃呢”的预言是对的:“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速度之快,可见黛玉的阅读水平之高,同时也说明书之引人入胜。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教育人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之作,如果不是外力作用,谁愿意悬梁刺股去记忆背诵?相比而言,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此优美动听,且满含真情的告白,自然会更容易引起他们心灵高度共鸣,如林黛玉这般性情中人,看了《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类的句子,不入神才怪。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曹雪芹实际上是赞赏《西厢记》的,他本人追求人性的解放,因而对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自然也赞叹不已,于是设计了一个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通过两位主人公的表现,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


   后文林黛玉嗔怪宝玉,“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去告诉舅舅舅母去,那只是借坡下驴,耍耍小性罢了,哪里当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