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与“扬短避长”
(2015-08-15 07:12:48)
标签: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
分类: 教育杂谈 |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每一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分数出来以后,我都要找同学们谈话。那张写着每位同学成绩的A4纸在手上展开,同学们规矩地垂首站立,即使是平时有些调皮的学生,此时此刻也规规矩矩。
在这个严肃的场合,我对许多同学说过下面的话:
你的英语是怎么回事?才75分。就是这个75,使得总分大受影响,因此,你也没能进入前15名。语文、数学还是可以的,多在英语上花时间下工夫吧!否则,结果你自己是清楚的。
大致的意思,在跟其他同学谈话的时候,根据该同学的实际情况,把英语换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而已。
一直认为,这种谈话是我的职责,从没有怀疑过这一举动的不合理性。暑假里,我不那么忙了,一个潜在的意识浮出水面:我是不是在“扬短避长”?
如果能考虑得深一点,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该同学其他科目尚可独英语拉分,问题就来了。原因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英语不感兴趣,不喜欢学英语。我冠冕堂皇地居高临下谈话的本质,是要求学生在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科目上去下工夫而去弱化自己擅长的科目。这就好比让不喜欢吃辣椒的人去多吃辣椒,让不喜欢京剧的人多去听京剧。
谁都知道,学习是一件很很辛苦的事情,不管是哪一门功课,不下工夫是不可能学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毅力会得到培养。我发问的是,可不可以让不喜欢吃辣椒的人不去吃辣椒,让不喜欢京剧的人不去听京剧。
初中生所要考试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另有计算机、体育、美术、音乐等,按总分来排列名次。课程的设置,当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那些写在课本后记里的专家决不是吃干饭的,而实际上,每个孩子对每门功课的接受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力、操作力等方面都有区别,这个区别有的还很大。现在,却要求智力因素差别很大的一个个个体,来共同学习统一规定的内容,且用统一标准来进行测试,以分数作为唯一来排列名次,确定他是“好学生”“坏学生”,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可不可以别将那么多科目都用来作为考试科目,语文为必考科目,另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选一到两个科目,其他为考察科目。
我设想的是,实行“1+X”课程模式。
“1”是语文。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永远不可以削弱。就升学来说,考试的科目都是敲门砖,你见过把门敲开拎着转进门的吗?人家还以为是上门打劫的呢。等到敲开了高中、大学的校门,剩下的就只剩下了语文。谁见过应聘的时候让做数学题、物理题的,大都是让你说出(或者写出)为什么来应聘,你认为公司的前景如何,你对自己的工作和待遇有什么考虑。这些,自然都属于语文的范畴。也可以说,十几年刻苦学习,剩下的只有语文,或者说,支撑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成分,只有语文。因此,在高考、中考时,语文的分值要提高,至少要比其他科目高出一倍。
“X”指除语文以外,在其他现行体制里必考的一科或者两科。这一科或者两科,是自己最喜欢的、感兴趣的科目,其他科目则在平时进行考察结业。还以英语为例,它目前是与语文和数学并列的主要科目,每周设主课6节,自习若干,实际上,学生用在英语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其他科目。可是,我们都知道,除了考试升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英语从一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不是吗?在我们这样的四线城市里,除了学校教英语的老师,有谁还使用英语呢?英语,对于从事上层工作的人来说,必不可少,甚至还相当重要,而且,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深,英语的作用越大,但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何必为此而让大多数人来陪绑呢?何况,确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并没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两门功课作为考试科目主攻,其他只作为考察进行结业考试。可好?
有个成语叫“扬长避短”,意思是发扬长处,避开短处。在教育上,可不可以也“扬长避短”呢?让学生在必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一两个科目学深学透学出名堂而避开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不好吗?与其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耗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上,远不如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科目上取得突破。那种“避长扬短”的做法,听起来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实则是在抑制学生的长处而消减、泯灭学生的兴趣,这就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了。
《礼记·学记》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所谓“长善
署名阜阳城郊李卫全有篇文章,题目是《泯灭创造性——教育的最大败笔》,文章透露,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我们泱泱大国13亿人,只莫言一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与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无缘。按说,我们的孩子们够努力够勤奋够刻苦,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左右,每天十几个小时伏案苦读,更有甚者,连出操和吃饭都手不离书,加以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家长、老师和学校无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怎几代人奋斗几十年连一个科学类的诺贝尔奖也没有呢?原来,我们没有听老祖宗的话,忘记了“长善”而在辛辛苦苦不遗余力地“避长扬短”。长此以往,恐怕不仅仅是与诺贝尔奖无缘,整个民族的素质该令人担忧了。
我说的“1+X”,何时可以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