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向大语文迈进的试卷
(2015-07-02 16:07:01)
标签:
试卷分析 |
分类: 语文课堂 |
一张向大语文迈进的试卷
红字为原题
蓝字为答案
黑字是我做的分析
邢台教育界知名人士、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生前致力于大语文教育,其核心精神是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着眼整体教育,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和谐融为一体。
看今年我们河北的语文试卷,明显的一个感觉是向大语文靠近了。单就基础部分而言,今年明显注重了能力和实用,议论文阅读倾向于科学素养,名著阅读引导对具体内容的深入,作文接地气。中高考试题对实际教学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试卷向大语文的回归,必然对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起到切实的作用。可喜可贺!
原题: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1).
(2). 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描写明媚春光里鸟和鱼活动的句子是:
(3)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说:“
答案:(1)山重水复疑无路 萧鼓追随春社近
启示:6分试题分别出自《游山西村》、《岳阳楼记》和《论语》,但考生复习的内容却要设计34首古诗词曲和16篇文言文。对于34首古诗词曲,要熟练背诵、准确默写,熟知作者和背景,理解熟记主旨情感、典故以及每一句所包含的深意。对于16篇文言文,按照课后要求,要熟读背诵默写,逐句翻译,熟悉作者和背景,熟记主旨情感,尤其要重视课下注释,那里对重点词语有明确而准确的解释,对读懂浅易的课外文言文是非常有帮助的。理解14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14个虚词是: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直接填出上句或下句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我们称之为送分题。即使是送分题,如果不下扎实的功夫也很可能丢分。大家应该从初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底子砸实,不能等到复习时在着忙。
原题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自古燕(Yàn)赵多悲歌慷慨之士。
(2)我国乒乓球队着(zháo)眼于将来的世界大赛,积极培养年轻选手。
(3)机动车限号出行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sè)的状
答案:(1)× (2)× (3)∨
启示:题目中的三个字多音字经常读到而又容易被忽视,“燕”,读一声时指地名和姓氏,古称河北北部给“燕”;读四声时指候鸟燕子,有时与“宴”同义。“着”字有四个读音:zhao 一声,如“使花着”;zhao二声,如“着火”、“着急”; zhe轻声,助词,如“顺着”、“沿着”; zhuo二声,如“着手”、“穿着”、“着落”等。“塞”有三个读音:sai一声,如“塞子”、“塞尺”; sai四声,如“塞外”、“边塞”;se四声,如“闭塞”、“堵塞”、“茅塞顿开”等。
命题人通过这三个多音字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读准字音,使用字典词典明确和掌握字义。那些遇到生字或者读音模糊不清的字就跳过不管的人,在这里是不能得分的。
原题: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B. 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实扑朔迷离啊!
D. 今天的荧幕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答案:C
启示: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能否对成语的准确掌握和正确使用,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辞》,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不容易看清真相。很显然,用在天气变化上是不恰当的。
遇到成语或者不太懂的词语,不能望文生义,要通过查字典词典弄清楚,这样坚持下去,天长日久,正确和良好的语感就形成了。
原题:4、下面这则应用文有四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征文启示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阅读,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要求:①征文内容围绕主题,文体不限;②用300字稿纸抄写,不超过1000字;③稿件请交到办公楼102室。欢迎全体同学们积极投稿。 此致 敬礼 |
答:(1)
答案:1.把“启示”改为“启事”
2.应写明截稿日期
启示:这则启事不当之处有四处,考生指出两处即可。说实话,能够指出两处就很不错了,因为,如果不细心,或者压根就不懂类似的东西怎么写,是很难把“启示”改为“启事”的,也可能不知道要写出截稿日期,至于另两个错误,也很容易指不出来。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语文课程标准》有“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要求。去年,我省首次以修改病假条的形式考察了应用文,今年则让修改“启事”,看来,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重视应用文的学习了。常见的应用文有:借条、通知、启事、请假条、感谢信、申请书、倡议书等。
原题:5、中国邮政于2015年1月10日发行一枚以“拜年”为主题的特种邮票。仔细观察这枚邮票,完成下面的任务。(共6分)
(1)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邮票画面的主要内容。(4分)
答:
(2)请从内容方面对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做简要赏析。(2分)
答:
答案:(1)示例:邮票的正中是一男一女两个卡通人物正在拜年,两边是门墩和春联,春联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两人的背后是两扇打开的大门,门内有一照壁,中间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左下角印有邮票的价值1.20,右下角写有“中国邮政”四个字和英文中国字样。(儿童拜年、春联、福字是三个得分点)
(2)这幅对联对仗工整,表现了春回大地、辞旧迎新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增寿祈福的愿望。
启示:这更是一个充分体现大语文观的题目。春节期间,如果稍加用心,你就会发现,许多人家都有这样的年画,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它也上了中考试卷。这正是大语文啊!生活处处是语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小题对画面进行说明性描述当不算难,第二小题对对联进行赏析,是个很好的设计,考生需具有一定的能力才可答出。入手的大致程序是,修辞——内容——情感。
第
(6—21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6—7题。(7分)
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答案:6(1)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雄伟。(2)国都残破、杂草丛生。7.B
启示:今年的诗词赏析涉及到了杜甫的两首诗,考察的是对诗中某句的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诗词需全方位覆盖,包括每一句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第七小题相对简单。“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题干给出了“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显然是不合适的。
原题: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焉。
①
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①父大怒逐之
B.
①母与其子居
C.
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D.
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2)鉞贩盐市中
(3)而己有饥色
(4)奉母终身怡然
11、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3分)
答:
12、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答:
答案:8.④
11. “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过去都是我不好,让你受委屈了。看你这么好,我就跟你去吧!”
12.送食物给后母。接后母度荒年。有食物先让给后母和弟弟吃。侍奉后母始终面带悦色。不说后母以前的不好。
译文: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家中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启示:选文出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结合下面的注释基本可以读懂。虽是课外,但涉及到课内9篇文言文,因此,不能因为考察的内容是课外而放松对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反而应该更加扎实,并且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迁移。
第8小题列出了4个“比”字的义项,让指出“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字属于哪一个。如果学得扎实的同学,当记得《陈涉世家》有“比至陈,车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句子,意思是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题干中的“比”字当与第4个选项相吻合,是“及,等到”的意思,全句翻译应是“等到回家,又用棍子打”。只要掌握了《陈涉世家》中的“比”字,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不困难的。
第9小题考察了4个文言虚词,设计到8个句子。考生只有做到对8个句子准确翻译,才可以做出准确的选择。“父大怒逐之”译为“父亲大怒,赶他走”,“之”字为代词“他”;“属余作文以记之”译为“嘱咐我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之”字也是代词,但意思是“这件事”。如果考生能够理解到这个程度,本小题的答案就已经有了,是A。
B“母与其子居”译为“后母和她儿子居住”,“与”是“和”的意思;“似与游者相乐”译为“好像和旅游的人相乐”。“与”均为“和”意。
C“独其宗亲邻里知之”译为“只有他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其”字为“他们的”或者“他的”之意;“必先苦其心志”译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其”字均为“他的”之意。
D “身微贱而其行卓”译为“身份低贱可品行高尚”,“而”字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然而”等;“出淤泥而不染”译为“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而”字也是转折连词,译为“而”、“但”等。
第10小题考查4个实词“由是”、“市”、“色”、“怡然”。它们都是选文中的词语,但都在课内的文言文中出现过,因此,写出答案当不是太难。“由是”是“因此”之意,《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市”是“市场”、“集市”的意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色”是“脸色”的意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征于声发于色”;“怡然”是“高兴的样子”的意思,《桃花源记》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11小题,要求考生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那几句话是“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 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写对话应密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具体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的情感,进而揣摩出对话:
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过去都是我不好,让你受委屈了。看你这么好,我就跟你去吧!”
第13小题,让回答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是让概括归钺的孝行,也就是归钺孝敬母亲的行为。结合具体内容,写出答案不是太难:送食物给后母。接后母度荒年。有食物先让给后母和弟弟吃。侍奉后母始终面带悦色。不说后母以前的不好。这个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至少要概括出三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5题。(9分)
原文: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场风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 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3、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答:
14、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3分)
答:
15、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3分)
答:
答案:13.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一项紧迫任务
14.不好。本段中的两个实例论证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删去则不能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
15.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启示:记叙文阅读每年必考,说明文和引论文阅读则无规律交换进行,今年是引论文。
引论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其他,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或主张,并使用事实或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一般用到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议论文的语言讲究严密和准确。
选文内容是呼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也是一篇接地气的文章,是大语文的范畴。文中第二段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实。关于抢盐事件,我还专门撰文写过呢。
第13小题让考生给选文加一个题目,实际上也是考场考生是否掌握选文的中心论点(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讲的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第二段通过两个例子论证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紧迫性,第三点写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作者想向人们说明的一个意思就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很重要。
第14小题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答这个题需要注意,要首先表明态度,也就是说,要先答“好”或者“不好”。一般情况下,要尊重原文,所以,答删去一个“不好”,之后再说明理由。一个是日本核泄漏引发的抢盐风波,一个是广东海南传言吃了香蕉会得癌症,从源头来讲,一个国外一个国内,去掉一个则显得单调,不能充分论证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紧迫性。
第15题,让从选文的角度来说,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养有哪些。这个题目不难,读第三段开头就会知道公民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原题:我的这些想法实在大大冤枉了这个可怜的老实人。为此,我后来对他感到十分歉意。可是,当时我的疑虑有增无已,一连好几个星期都不能排除。我对他采取了不少防范的措施,对待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友好,那样亲热了。这样做,我又大大地错了。其实,他和从前一样,既忠实,又感恩,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事情上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既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朋友。
16、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其作者是
17、这部名著中有不少“知恩图报”的情节,请你简要概述其中一个。(3分)
答案:16.笛福
17.示例一:星期五为了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始终跟着“我”。
示例二:一位英国老太太为“我”代管财产三十年,后来,“我”酬谢了她,并长期接济她。
示例三:巴西老船长为“我”代管种植园二十多年,后来“我”免除了的债务,并年年付给他和他儿子金币作为酬谢。
示例四:在“我”刚回英国生活困难的情况下,被“我”救下的船长宣扬“我”的事迹并酬谢“我”。
启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10部课外读物,分别是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十本书,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必须在参加中考半年以前读完,不是只看提要,要读原文。看第17小题就明白,不读原文,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书中那些“知恩图报”的情节的。
我一直主张,学语文必须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为此,写过几篇文章发在了博客,其中一篇就叫《缺少课外阅读的语文一定营养不良》。记得我还曾经有过一个不算大胆的想法,就是每学期利用一半的时间学完课本,另一半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当然,也可在学完每个单元后进行与单元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那些只做题不读书的语文,最晚到了高考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仅读那十本书是远远不够了,应该读50本甚至更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12分)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我们回家去吧。”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
“一毛钱。”
“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加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近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18、选文多次写天气的寒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
20、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答:
21、结合选文中加着重号句子的内容,谈谈你于都后的感悟。(3分)
答:
答案:
18.衬托小车夫谋生的艰难,衬托“我”内心的孤独。
19.我怕你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怕你不能把我安全送到家。
20.这是一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车夫因“我”失信和给钱伤他自尊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21.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
启示:记叙文阅读每年必考,是语文试卷一个固定的分值较大的题目。11年16分,12年13年15分,去年14分,今年稍减,是12分。从考察角度来看,有赏析句子、词语,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概括内容、把握主旨、人物情感和形象分析等等。
没有一种方法学习以后做题可以不丢分,即使是让文章的作者来猜命题人的意图,也往往不能完全吻合。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一篇文章来做几个题目的做法,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考察方式以前,我们还是需要明了记叙要素、理清行文线索、分辨段落层次和表达方式、挖掘中心思想、分析表现手法。总之,要尽量细致而深刻许多地感知文章内容。
第18小题,让回答选文多次写天气的寒冷有什么作用。读选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一再强调“寒气袭人”,这样的环境描写,一定与后文人物有一定的关联。假设,天不是这样冷,而是风和日丽,温暖宜人,那拉车岂不容易了吗?这样想,自然会得出写天气寒冷正衬托出小车夫拉车的艰难不易。而“衬托‘我’内心的孤独”则属于精神层面的考虑,估计会有许多人写不出来。
第19小题,让写出“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相对于第一题较为容易。具体情节是“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按照逻辑推理,我们都会想到,这么小的年纪能行吗?能把我安全送到家吗?在如此寒冷的夜里拉车,你的身体吃得消吗?把这个意思完整地写出来就是答案。请注意,是两层意思:a.“我”怕你不能把握安全送到家;b.小小年纪干这么重的活会伤害你的身体。
第20小题是请简要赏析“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首先要清楚具体的语言环境,“我”怕他那么单薄的身子在如此寒冷的夜里拉车吃不消,担心他能不能把“我”安全送到家而选择了另一辆,又觉得对不住失望的小车夫似的,就从兜里拿出一些钱给他。但在小车夫看来,“我”开始选做他的车,继而又转坐他人,是言而无信;拿钱给我更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当指因“我”的失信和给钱伤他自尊而产生的不满。注意,要指出这里是“神态描写”。
第21小题是让结合选文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谈谈读后感。选文里的人与人指的就是“我”与小车夫(当然还有其他人,但与主旨关系不大),而“我”与小车夫之间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来的,是二者互补理解:“我”没有顾及小车夫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的自尊,小车夫没有理解“我”为弥补失信想用钱来补偿的善意,结果是不欢而散。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这样的答案是自然推出来的。
22、作文(50分)
题目:这次,我没有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启示:看到今年的作文题目,我想到了晏殊《浣溪沙》中的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几年前,我就对作文教学中的一种现象感到疑惑:文必古人、追求华丽、好为题记,有话不好好说,虚假矫情,读来给人以飘渺之感。我曾无数次地感叹:这是怎么啦?无可奈何花落去也!
看看今年的作文题目。“这一次”,即界定为记叙文的范围,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具体到一次客观发生过的事情;“我”,即要写自己,写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没有”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说。事情是以前有过的,而这一次没有,为什么这一次我没有那么做呢?这就给考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比较的重点在后者,而行为转变的背后一定是思想的变化,作文的“点”就在这里。
作文就应该这样,写自己的所做所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真情实感是基础,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真话写自己的内心,那些追求语言华丽,动辄用“题记”吸引人的眼球,靠古人来凑字数,以形式来取得高分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所以,我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重复我曾经说过的话:
写真情实感
规范书写 保持卷面整洁
作文不是讲故事
全文分三五段 一句一个标点符号
写够字数 也不宜超越过多
认真审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62b9c40102ew4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62b9c40102eb7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62b9c40102ea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