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
走,去看“从山里长出的房子”。

P2
村口立着关于李家山村的介绍,摘几句重点:“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

P3
(李家山村游览线路图。)说是李家山的地形形似张开双翼的凤凰,无奈不能俯瞰,也就一听罢了。走起,按照游览线路图逆时针顺序看看李家山村的“房子”怎么长得吧。
午后的阳光闲适洒落于此,登时感受到至简至真的质朴情味。

P4
午后的暖阳照着,古朴的村落更显出安静平和。远远看见有人正在石碾子那儿干着什么。

P5
一弯老墙、一弯路,还有未融的薄雪,正契合山村的一种淡然、安逸。

P6
随便一数,镜头里就装了五六层窑洞。覆以白雪的民居更添朴素之美、本真之美。一家一户的烟火气都有故事,串起来就成古村落的厚重风情。

P7
院落寥落,可难消花墙垒砌的沧桑岁月的脉络,也难掩窑洞窗棂散发的古朴灵秀之美。

P8
曾经的.......

P9
这个角度看砖瓦四合院与窑洞结合建筑的特色。一位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曾说过的:“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

P10
午后的某个时刻又于某个视角,光线罩上一些朦胧感,加深了质朴感而又平添些许唯美。将时光凝固成诗,用光影勾勒一幅画。

P11
放只大笸箩的窑洞被写生入画无数次吧。

P12
忙碌着的窑洞主人

P13
院落里的窗棂格外吸引目光。窑洞的门窗棂格有着独特的美感,看看眼前就有正方格、长方格、万字格、斜方格、套方格、海棠纹等变化多样的形式。

P14
哈,看这儿的“楼上楼下”。“楼上”实为另一户院落。“二楼”的院子踩的是“一楼”的窑顶,明清风格的明柱厦檐式窑洞。

P15
修窑依山形走向而筑。人的智慧与黄土沟峁山梁高度契合,创造出鳞次栉比、层层叠置的李家山窑洞民居建筑群,既神奇又有神韵,飘逸着自然之美、错落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P16
此处被一位著名画家老先生欣喜若狂地称之为他的大发现,李家山村最经典的层叠窑洞构建的奇特景观。先生的画作李家山村图的那个“三层楼”以此景观为原型,借以典型局部展示出李家山村落的突出美感。

P17
依山就势的“街角巷陌”

P18
发现院落的门都偏置侧旁。据说这是刻意避开庄院前面或背面有直路的讲究,但也看得出这是由于受逼仄地形的自然条件所限而采取的聪明一招。
P19
过生活与过过生活的院落,平平淡淡柴米油盐烟火味。

P20
院门紧锁

P21
一方浑然天成的黄土地造就一方淳朴静谧的小山村。上下两条蜿蜒的山路,依稀可见路尽头的黄河从村脚下向南流过。

P22
这是从对面看大宅院。一座“明柱厦檐高圪台”风格的窑洞四合院,将独特的窑洞建筑艺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融为一体。只可惜,因是淡季无缘入内一看究竟了。

P23
院落里的厢房露出一角

P24
如今大院门楼依然端着昔日的气派。存留下的门楼两侧三面石雕还算完好,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体现黄土高原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

P28
左右两边的石雕图案对称

P29
大门并不居大院中间也是一种讲究。山村地形狭小,这户人家门前还算宽绰,放了石碾子。
转过一弯又一弯。村子完全随地势地形成型,顺其自然。像我们这样的生客真有点迷糊,而村民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就是闭着眼睛也能找着家门。

P30

P31
阳坡面,日头走过留下更多眷顾。冬雪化尽,露出黄土坡暖色的特质。

P32

P33
早些年,像这样一个个三五孔大窑的院落足以代表着家境的殷实。

P34
特写不成干脆来“速写” 了

P35
另一条沟岔里离群索居的院落早已废弃了

P36
窑顶荒草、残颓土墙坦然的平静似乎触动了心底的柔软。

P37
又转过一弯来。路过大门上还贴着“囍”字的一家民宿。像这样的院落也有年头了。

P38
墙头上,两只长相一样的小猫出现,一下就给冬天清冷的李家山村添了生气!

P39
望河楼,想必是望见黄河水。

P40
才进村时远远看见有人推这个碾子。
P41

P42
进村时,沿着画面右侧的小路走过,此时是居高临下。
P43
居高眺望,古朴清秀的小小山村与高高的黄土峁一同散发着浓浓的黄土风情。

P44
居高再看看刚进过的院落。三层叠置的窑洞院落,承载多少时光过往。

P45
百年四季风刮过,明柱高疙台老矣,唯留温厚朴实。

P46
这儿算是看见的一处“宽街”

P47
淡季,游客真心得少。盼着能再接上一单。
转回到停车场,注意到了这块牌子。走,下去接着看。

P48

P49

P50

P51

P52
目光应接不暇,由衷地赞叹!

P53
大冬天的,即使有人居住的窑洞院落也难见人影。巧了,竟然还拍到了生活居住的村民。

P54
落雪的院落更加清秀

P55

P56
这墙!
著名画家老先生先后两次住他家。窑洞院落宽大(李家山村最大的一处明柱厦檐四合院),进去时还看见有小孩在打篮球。城里娃寒假回来住住,体验祖辈几代过过的一种真实的古朴山村生活,感受黄土文化黄土情怀。

P57

P58

P59
岁月浸染了院门,门里门外的明柱厦檐镌刻着百年老时光。

P60
写生基地。愿从这里能走出为保护窑洞——这种千百年来黄土高原先民创造的特殊民居景观,保护李家山古村落、保护传承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的践行者。

P61
多亏原路返回,这才有机会拍到一家文化创意公司为李家山村的新策划:李家山的房子是从山里长出来的。这条新修的进村路肯定也比靠南的老山路宽敞了不少。

P62
立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标志的是李家山村老的进村路,在沿黄公路东侧。

P63
山西这边的沿黄公路很窄,不便路边停车。急急下车,匆忙就着夕阳拍下了奔南去的黄河,也算是告别山西的黄土地啦。(河西是陕西的吴堡县)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