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琪琪的阅读每天都在坚持进行,可懒惰的我却很久未发帖写书啦!今天来说说前一段买来的绘本,其实这个是很有针对性入手的,因为琪琪的分享意识不够强,想在这方面培养培养。在卓越上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名字就吸引了我,我小时候经常梦想自己要是能骑在老虎身上出去逛逛,那该有多威风!这本书不单单是买给琪琪读的,因为对琪琪来说玩具和书才是禁区,吃的东西倒是蛮大方的,倒是我本人也想看看如果老虎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书封面上老虎脸上的微笑,让人感觉温暖又安全,和主人公索菲在一起气氛多温馨!
关于作者:朱迪丝·克尔,英国著名图画书作家,德国犹太裔。二战期间因躲避纳粹的迫害,朱迪丝一家迁至英国。或许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我们在阅读朱迪丝·克尔的作品时仿佛进入到了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国,在那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在那里,人与人之间彼此分享,互相信任。
http://s1/middle/49993685t85d36cc72550&690
http://s12/middle/49993685t85d36d04351b&690
http://s2/middle/49993685t85d36d506ef1&690
每次看过书评都觉得专家说得就是我想说的,所以还是转发一下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老师的书评:
老虎来到我的家,它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坐下来与妈妈和我喝下午茶。
老虎来到我的家,它吃光了家里的所有食物,还喝光了家里的水。
老虎离开我的家,它像绅士一样和我们说“谢谢”、“再见”。
老虎离开我的家,它就再没有出现过。
是灵光乍现的一刹那,还是苦思冥想了许多时间,作家朱迪丝·克尔(Judith
Kerr)写出了这个美妙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为数不多的神来之作,《老虎来喝下午茶》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个故事符合幼儿关于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想象。“老虎要吃人”,那是大人的想法,在孩子那里,老虎就是一只大猫,它笑容可掬,彬彬有礼,多才多艺(看到最后一页吹小号的老虎了吗)。所以,老虎不会影响安全,反而提供安全感,你看看图画中的小女孩,看着老虎吃光了冰箱里的食品,抚摩老虎的尾巴,最后干脆坐在了老虎背上。我给四岁女儿读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她:“老虎如果来我们家,你害怕吗?”她回答:“不怕,我会把所有东西都给它吃。”
http://s13/middle/49993685t85d36c2e7ebc&690
这个故事处理矛盾的方式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老虎吃光了家里的食物,喝光了家里的水,怎么办呢?爸爸回来了,出的好主意是,“我们全家到外面餐馆去吃”。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一起在外面吃东西,这是幼儿们都喜欢做的事情。爸爸没有责怪老虎,反而买了很多老虎食品,期望老虎下次再来。再往深里想,老虎其实就是白天不在家的“爸爸”,它陪伴了我们。看看苏菲一家三口在黑夜里行走的图画吧,连月亮也变成了暖色调的黄。
这个故事创作于四十多年前,图画的风格透露出时间的痕迹。可是,不会随着岁月泛黄的,是永恒的童心和对温暖的期待。
下面再来说说周一读完这本书后琪琪的反应吧:
“琪琪,如果老虎也来咱们家做客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妈妈,不会的,老虎都被关在动物园里了。”
“妈妈说得是如果!”
“嗯,我愿意让小狗来咱们家做客,不想让老虎来。”
“奥,那为什么啊?”
(琪琪低头不语)“是你觉得它可怕吗?”
“嗯,是啊!要不等我上大班了再让它来吧!”
“那如果是小朋友来咱们家的话,你愿意吗?”
“愿意,我把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给小朋友吃,也给他玩我的玩具。”
看来书本想要传递的快乐分享已被琪琪接收了,可琪琪并不觉得老虎来家里这件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这应该跟他的感受是一致的!他去过动物园,听过被关老虎愤怒的吼声,尽管他也明白动物们是需要自由的,是应该放归大自然的,是应该和人类和睦相处的,可第一感受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以致于需要再长大一下,勇气再足一些,才敢去想去面对老虎出现在面前的场景!而琪妈小时候根本就没去过动物园,只是在儿歌或故事里感受过威风凛凛的大老虎,所以才敢做骑着老虎出行的梦!
尽管我们刻意回避给孩子灌输负面的情感,比如恐惧、害怕、忧郁等,可生活却教会了他们!这也提醒我们多要注意孩子情绪和身心的变化,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在我们对话之后,琪琪又要求我读了一篇故事,他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我想一定是在感受图画书中的那个美好的理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