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寺印象
儿时常听长辈们说,家乡的梅山寺面湖靠山、古树参天、晨钟暮鼓,气势雄伟。
后来,我有幸到梅山上小学、读初中,教室就设在梅山寺的殿堂楼宇间。虽没能亲眼目睹梅山寺的旺盛香火,却还是能感受到其往日的恢弘气势。
梅山寺地处横山脚下、丹阳湖畔的新市镇境内。寺庙依梅山而建,面对丹阳湖及湖畔的黄土圩,拥有“左青龙、右白虎”的山形特征,形成了“山抱寺”之势。从远望去:山上梅花遍野,古树森森,九十九间半庙宇建筑掩隐在古树丛中忽隐忽现,与山林融为一体。更有一松、一柏、一朴三株三四人合抱的古树,其姿态既有对寺庙形成张臂怀抱之形,又恰似二狮戏球之状,景致妙不可言。到近处看:梅山寺飞檐斗拱,鳞次梯比,山门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武生殿、藏经楼由低往高,依次傍山而建,层楼叠翠,浑然一体。大雄宝殿气势雄伟;藏经楼与大雄宝殿落差十多米,庄严壮观;武生殿练功房的地面方砖上,留下了次序井然的武生站坑;方丈、住持及众僧侣的斋堂禅室,以天井、门厅相隔,回廊曲折,引人入胜。山门前的古柏树庄严肃立;西北角有古油松站在庙宇最高处,伸展枝杆如迎客;东南方的古朴树旁,一座乾隆年间重建的让茶亭似乎记叙着僧侣、香客们悠闲品茗的故事。
清代当涂著名文人“青山四夏”中的老大——曾任江苏吴江、安徽婺源教谕,颍川府教授、内阁中书等职的夏炘夜宿梅山寺,赞叹梅山寺《古寺钟声》:“漏尽铜壶一击钟,五更夜气动鱼龙,如何吼入红尘里,人不回头耳似聋。”他在春日游梅山遇雨后,仍带着美好兴致写下了《梅山寺仙坛坐雨三日》等诗,赞美梅山寺的景致:“春风引到翠微巅,诗酒萧疏会众仙。天意恐余归去速,故叫好雨日绵绵。”“弥天三日撒芳霖,毛髓从今洗伐新。流枕石坳清彻骨,涛翻松径净无尘。沾濡万木都生色,润泽繁花又转春。更有山头惊瀑布,千寻玉液泻昆仑。”
民间传说梅山寺始建于隋唐,据《太平府志》记载,梅山寺初名“福惠庵”,始建于宋大中五年,因战乱屡遭焚毁,清乾隆年间重修后,香火一直旺盛。直到“文革”开始,先是庙宇内神像惨遭破坏,后来在七十年代末庙宇建筑又予以拆除,古树遭毁,从此梅山古刹不复存在,仅存一株四人合围的古朴及数块残碑以作见证。
如今,时隔数十年过去,梅山寺往日的古寺雄姿已难重现,然而古寺给远乡近邻的人们还是留下了一些深深的历史记忆。从梅山寺大雄宝殿的一副楹联中,我们或多或少还仍能感悟到这座千年古刹往日的雄伟气势:
梅雪两家春,忆前番梅香一段,雪白三分,佳景丽当筵,谁占春光归笔底?
山水千古画,看此地山连黄土,水接丹湖,会心原不远,好收画稿入楼中!
(备注:2011年8月13日、农历七月十四,朴树突遭雷电,拦腰击断(后来小庄村人请回朴树余干刻成神像)。同一天,湖阳千年红杨也遭雷击断两根枝杈。)
附:《梅山寺楹联妙对》
梅山寺楹联妙对
当涂县丹阳湖畔曾经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叫梅山寺。该寺依梅山而建,面对丹阳湖及湖畔的黄土圩,层楼叠翠、气势恢弘、风景如画。寺庙殿堂前曾经有一副楹联这样写道:
梅雪两家春,忆前番梅香一段,雪白三分,佳景丽当筵,谁占春光归笔底?
山水千古画,看此地山连黄土,水接丹湖,会心原不远,好收画稿入楼中!
一眼望去就觉得此联对仗工整,再细细推敲品味,则更觉意味深长、妙趣横生。
楹联首先以“梅雪两家春”对“山水千古画”开篇,“梅雪…春”与“山水…画”在上下联分别有分有合,对仗自然。在展示梅山春色如画景致的同时,突出了“梅山”寺的主题,确立了上下联的格调和该联的整体风格。
上联通过“两家春……一段……三分”显示出数字特色,下联用“千古画……黄土……丹湖”相对应,以色彩见长。上联用“一段”来表达阵阵梅花香气、以“三分”来形容漫山遍野雪景,数字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下联以“黄土”和“丹湖”相对应,则巧妙地将梅山寺周边的地名——黄土圩、丹阳湖镶嵌其中。
上联的“梅香”、“雪白”集嗅觉、视觉于一体,把梅山寺的美丽景色当作色、香、味俱佳的一道美“筵”,认为秀色可餐;而下联则把梅山寺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色及庙宇楼台,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楹联结尾,上联以“谁占春光归笔底?”反问,大有舍我其谁的意味,下联则以“好收画稿入楼中!”作答,充分肯定了梅山寺独占春光的地位。一问一答,妙不可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