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贲友林“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影子校长研修日志(6)

(2014-11-17 23:57:56)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学习感悟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雨转阴

 

    今天,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贲友林老师来到了朝阳小学,上午为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国培班的学员送来了两节课——《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和《圆的认识》,下午为大家做了题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专题讲座。我们六位跟岗校长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名师送教活动。
    贲友林的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观其课,见其人,听其讲,却是第一次。这也是继“数学王子”张齐华之后,我第二次走进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
    与张齐华的激情、诗意、幽默、睿智相比,贲友林的课堂更显朴实、细腻、自然、舒缓。正如贲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的:上真实的课,探讨真实的问题,展示真实的学习过程。我想,像贲老师这样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除了自身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超强的专业自信外,更多源自他对学生的准确认知和用心倾听。
      我们先来看看《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节课,导入环节贲教师先出示一组在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然后提问:你觉得这节课可以学习什么?这个开放式的问题一抛出,学生的回答极具个性:
    生1:多边形有哪些种类?
    生2: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3: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怎么计算?
    生4
:多边形有哪些特征? 
        
    在学生自由表达之后,贲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发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越大,用到的钉子越多。
    在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贲老师共设计了三次有梯度的验证与猜想活动。他首先出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得出多边形的面积,并数清楚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
    在四人小组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找到了“算、数”两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列表学生发现:多边形上的钉子数是面积的2倍;多边形的面积是钉子数的二分之一。在反复指导学生用文字准确表述之后,贲老师又指导学生用字母和算式来表示文字的意思,从而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建立了第一个数学模型:S=N
÷2
    第二次探究同样是四个各具特色的多边形—— 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学生同样采取“算”和“数”的方式,得出了四个多边形的面积。当四组面积和钉子数的数据出来之后,贲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上面的公式还适合这些图形吗?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 
S=N÷2这个公式只适合“里面只有一颗钉子的图形”,贲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多边形的面积不仅与外面的钉子数(N)有关系,与里面的钉子数(a)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贲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来总结规律:
当a=1时, S=N÷2
   
当a=2时, S=N÷2+1  S=(N+a)÷2
    第三次小组探究,贲老师不仅出示了三个图形(
a=3),还出示了合作探究的线路图:观察图形——提取数据,完成表格——比较、猜想——验证、表达 
    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规律:
      
a=3    S=N÷2+2  S=(N+a+1)÷2
    
a=4    S=N÷2+3  S=(N+a+2)÷2
   
 a=5    S=N÷2+4  S=(N+a+3)÷2
   
 
    在最后的结课环节,贲老师特别向学生推荐了闵嗣鹤的《格点和面积》 和乔治.皮克的《    》两本书,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个性的自我发现走向科学的数学定理。
    这节课上,贲老师最大的特点之一:从不代替学生去总结和归纳,所有的结论都是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得出;最大的特点之二:从不评判学生发言的对与错,正确与否的裁判权都由学生行使,对的鼓掌通过,错的提问或补充;最大的特点之三:从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回答不完整或表述不清楚的学生,舍得给予多次发言的机会,直到学生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为止。
    这节课,贲老师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学生观,除了上述的“三个从不”之外,连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机会都是由听课老师抽取学号来决定的。而整个学习过程,正如他在下午的讲座中所言:学习的过程,不应当像暴风骤雨般拳击比赛的过程,而应当像那舒缓的、连绵的打太极拳的过程;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要学会等待,学会沉默;要舍得慢下来,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圆的认识》一课,贲老师也是充分放手,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画圆形”——“准确说特征”——“按要求画圆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画圆的基本原则,弄清圆形的基本特征,发现决定圆的大小和位置的核心要素。
    综观这两节课,都十分清晰地呈现了贲老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知识和观念开始,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始终让课堂上充盈着学生的声音,并在互动交流中提醒学生:前面同学的发言不是“蓝本”,而是“镜子”;后面学生的发言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
    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连下课都浑然不觉,还想着继续探讨相关的数学问题。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老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育理念的重建,由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喜欢贲老师《此岸与彼岸》一书中的这段话:
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工作,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期待着:在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路上,清水人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教让位于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育人,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最终让学生对课堂总是怀有学习的激情与盼望。
    我有理由相信: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路上,清水人必将收获自己的职业幸福和专业成长,成为最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名师”和“人师”,成为快乐的教育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