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贲友林“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影子校长研修日志(6)
(2014-11-17 23:57:56)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感悟 |
当a=1时, S=N÷2
当a=2时, S=N÷2+1
S=(N+a)÷2
第三次小组探究,贲老师不仅出示了三个图形( a=3),还出示了合作探究的线路图:观察图形——提取数据,完成表格——比较、猜想——验证、表达
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规律:
a=3
S=N÷2+2
S=(N+a+1)÷2
a=4
S=N÷2+3
S=(N+a+2)÷2
a=5
S=N÷2+4
S=(N+a+3)÷2
……
在最后的结课环节,贲老师特别向学生推荐了闵嗣鹤的《格点和面积》 和乔治.皮克的《
》两本书,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个性的自我发现走向科学的数学定理。
这节课上,贲老师最大的特点之一:从不代替学生去总结和归纳,所有的结论都是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得出;最大的特点之二:从不评判学生发言的对与错,正确与否的裁判权都由学生行使,对的鼓掌通过,错的提问或补充;最大的特点之三:从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回答不完整或表述不清楚的学生,舍得给予多次发言的机会,直到学生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为止。
这节课,贲老师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学生观,除了上述的“三个从不”之外,连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机会都是由听课老师抽取学号来决定的。而整个学习过程,正如他在下午的讲座中所言:学习的过程,不应当像暴风骤雨般拳击比赛的过程,而应当像那舒缓的、连绵的打太极拳的过程;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要学会等待,学会沉默;要舍得慢下来,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圆的认识》一课,贲老师也是充分放手,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画圆形”——“准确说特征”——“按要求画圆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画圆的基本原则,弄清圆形的基本特征,发现决定圆的大小和位置的核心要素。
综观这两节课,都十分清晰地呈现了贲老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知识和观念开始,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始终让课堂上充盈着学生的声音,并在互动交流中提醒学生:前面同学的发言不是“蓝本”,而是“镜子”;后面学生的发言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
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连下课都浑然不觉,还想着继续探讨相关的数学问题。
在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老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育理念的重建,由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喜欢贲老师《此岸与彼岸》一书中的这段话: 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工作,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期待着:在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路上,清水人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教让位于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育人,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最终让学生对课堂总是怀有学习的激情与盼望。
我有理由相信: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路上,清水人必将收获自己的职业幸福和专业成长,成为最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名师”和“人师”,成为快乐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