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课异构,别样精彩——听《猴王出世》有感

(2011-05-22 20:24: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5月22日上午,湖南省第二届青年教师成长论坛进入语文课堂展示环节。尽管天公不作美,可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夹带的阵阵寒意,却丝毫阻挡不了追逐成长的语文教师的听课热情。早上八点不到,株洲银海学校的报告厅里已是座无虚席,连四周的过道里都挤满了人。不少坐在后排的老师为了不错过师生的精彩表现,干脆站着听课,如我。

    今天上午一共有三位老师做了课例研讨,南方外国语学校的石解老师执教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岳阳朝阳小学严霞老师和江苏吴江实验小学张学青老师同上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研课方式,它能很好地引发教者和听者的教学思辨。幽默、风趣的严霞老师和优雅、厚重的张学青老师,以她们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名著导读之窗。仔细回溯这两节课,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见仁见智之美。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同课异构,别样精彩。

    1、有机回原原著,体会文字背后的精彩。

    严霞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石猴出世”这段文字之后,从原著《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提取了描写“如意金箍棒”的一段文字,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再次感悟语言特点,以形成语感。

    张学青老师的课堂有三次回原。上课伊始即从原著出发,先出示原版《西游记》书籍照片,再出示第一回的标题《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让学生猜测这一回作者会写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她遵循的“还文学一个文学”的文学阅读观。

    张老师对原著最精彩的还原,是对“石猴出世”一段中“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一句的补充和解读。原来,“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正历二十四节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张老师对原著的还原并未就此打住,她又趁热让学生猜测金箍棒的重量(13500斤)。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才知道,原来1、3、5这三个数字后面也深藏着奥秘,在古代1、3、5是阳数,代表着力量。这样的知识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来说,肯定都是第一次知晓。此处解读凸显了张老师丰厚的学养。

    第三次还原原著,是在学生品读石猴的“霸气”之时。张老师提取了《西游记》第七回中的两句经典语言——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无需多言,石猴的“王者风范”已表露无疑。

    2、抓住语言特点,品读文字本身的精彩。

    两位老师在正式切入文本之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是提取文本的语言特点。

    严霞老师是直接抛出刘邓同学在预习作业中的精彩作答——很像文言文,但又有白话文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这是从孩子视角品出的本文语言形式上的特色。为了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和韵律,严老师采取了评书引路(单田芳)、拍打节奏(画好着重号和节奏线)等多种方式,效果显著。

    张学青老师则是通过问题“你发现课文的语言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归纳,并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了两个关键词“简洁、准确”,这是从表达层面揭示的语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节奏,张老师采取的是师生合作读(标注不同色彩,师蓝生红),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调控学生的语速和轻重,学生很快掌握了朗读技巧,做到了张弛有度。

    3、个性解读文本,彰显学生立场的精彩。   

    严霞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充分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她特别注重三类目标的落实。1、基础目标——分享词语、读通句子、概括内容这三个递进流程,均由学生自主交流,既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很好地梳理了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2、核心目标——品文字,析形象。通过“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这一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后品读了五个片段,从而逐步清晰描画出具有“猴的语言、人的动作、王的风范、神的力量”的石猴形象。3、延伸目标——识作者,悟梦想,读原著。通过补充吴承恩的背景资料,了解他创作石猴形象的初衷,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严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时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和风趣的点拨。正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高涨,阅读思维一点一点开启,自主发现的独特感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品读“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这段文字时,孩子们不仅读出了石猴“人缘好”,竟然还读出了它“通晓兽语”。在此之前,我也曾多次走进《猴王出世》的课堂,可这样的解读却是第一次听说,我由衷为这个孩子的独到发现而喝彩。听到这样的回答,有谁还敢说,我们的孩子不会阅读?

    张学青老师的教学设计更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和作品意义的建构。在品读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她提取了三个片段,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阅读方法——“石猴出世”采用的是回原原著,“石猴生活”采用的朗读感悟,“石猴探洞”采用的是想象画面。在研读“石猴何以成王”这一环节,她教给学生“批注法”。在最后的推荐阅读环节,她还特别告诉学生可以采用“跳读法”阅读原著。在讨论“石猴与其他猴的不一样”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环节不仅揭示了“美猴王”的来历,还适度引入领导管理艺术和朋友相处原则,更好地诠释了石猴的“王者风范”,使作品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张老师的课堂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将统整和评鉴有机结合。一节课下来,她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特点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带着学生统整了故事的发展脉络:出世——探洞——称王;在品读“石猴与它猴的不一样”时,又巧妙地统整了石猴自身的成长脉络:石猴——孙悟空——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而评鉴功能则在研读“石猴何以成王”和“石猴与它猴的不一样”这两个问题时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在最后展示交流环节,黑板上贴满了孩子们对石猴的个性解读和老师的补充解读,使石猴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看到了激励的魅力。刚开始,学生因为紧张,不敢发言,张老师总是适时地送上充满期待的鼓励,并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让自己一步一步贴近孩子的内心。随着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逐渐提升,她的激励语言更具张力,到最后,孩子们都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节课,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拔节成长!

    4、问题与不足

    严霞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我认为最缺失的是对教学设计的统整,没有用一根主线将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其次,没有对文本脉络进行完整地梳理;第三,板书过于简单,黑板上仅仅出示了“石猴”——“猴王”。

    张学青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老师对知识的定位太高,如教师将吴承恩的语言特点总结为“铺展”,“铺展”一词对成人尚可接受,可对刚刚接触古白话文的五年级孩子来说,“铺展”一词应当是不知所云。又如,教师将“石猴出世”一段批注为“灵圣”,本来课文就是文白夹杂,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老师的批注还这么深奥,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什么不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来传递高深的知识和思想呢?

    5、反思与启示   

    走进两位老师的课堂,我看到了她们研读文本的深度与广度。想自己平常在研读教材时,往往是局限于教师用书和网络资源,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本源。研读文本一定要回原原著,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今天同课异构带给我最大的启示。

 

   (此文发表在《湖南教育》2011年9月中旬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铁印象
后一篇:童心如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