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儿童的心理素质。因此,提供面向全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即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各项学科教学、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及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形式,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障碍。此外,还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利用社区资源和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专门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立的体系,需专门设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授课,主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课程、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有效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方式虽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但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儿童调节情绪、转变观念、掌握技能。另一种是活动,选取适合儿童实际需要的内容开设活动课程,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与设计,对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施加有目的的积极影响。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授课的不足,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全面渗透
全面渗透是指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班级活动的宗旨是并行不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学校、班级的活动领域,提高了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全面渗透的方法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起来,便于发挥这些活动工作在育人中的整体功能。此外,班主任最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最有发言权,因此经常性的主题班会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能被班级、团队的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身的特色。
3.学科教学渗透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全方位展开。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
4.个别咨询辅导
个别咨询辅导是教师通过与儿童单独地沟通互动实现专业助人,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个别儿童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儿童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帮助儿童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因材施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个别辅导有效地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5.团体咨询辅导
团体咨询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是指一组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活动形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达成共识,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团体人数少则4—5人,多则11~12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儿童,有类似的心理困扰。团体辅导适用条件是:儿童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主题的团体咨询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左右。
6.创设有利环境
创设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是指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学习成功的喜悦体验等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有赖于教育者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不仅要在学校为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环境,还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也要有效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社区,并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实现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述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多管齐下,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的普遍需要之上的,不仅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也要针对大多数正常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