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地》,我斗胆说一下个人看法。
严格地说,双榆树高地战斗的是非,关键就在于王铁山临时改变既定计划离开自己阵地前去增援兰泽光的行为,应该如何评价。兰泽光自己在这场战斗中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被动方,拥有两种选择权的是王铁山。
很显然,从目的和动机角度说,王铁山临时改变计划增援兰泽光有两个矛盾的动机:一,出于对兰的兄弟感情和尽量减少兰部队伤亡的人道考虑;二,出于有条件比兰先占领一号高地而立功获奖并因此赢得与兰泽光争夺杨桃的“斗争”的私心。但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动机和目的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结合动机,要看实际效果。王铁山临时改变计划的实际效果是什么呢?一,减少了兰泽光部队可能的严重伤亡,也就是说,尽可能达到了“保存自己”的战略目的;二,客观上使得敌人主力部队得以从王铁山留下的空隙处完成战略转移而漏网;三,意外地导致兰泽光深爱的女人杨桃失踪。
那么,究竟王铁山有功还是有过?功过该怎么分?很明显,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敌人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根据沈东阳后来的发现,敌人真实的战略意图根本不是一定要守住我军认为最重要的一号高地,而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抓住任何一个空隙完成逃跑。敌人用少量兵力在一号高地拖住兰泽光,结果原本坚守二号高地的王铁山果然沉不住气放弃自己阵地前来增援,这样一来,敌人主力趁机抓住王铁山留下的空隙得以逃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榆树高地战斗的战略获胜方应该是敌军,而不是我军。
但是,敌军的战略获胜是不是同时意味着我军的战略失败?我个人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我军如果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全歼敌军的任务,很可能自身伤亡也非常惨重;而我军尽管客观上判断错误放跑了敌军,但自身伤亡小,也不能认为就是战役的失败吧。
实际上有头脑,有思想,不盲从的王铁山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坚守阵地,结果就是自己没事,杨桃也没事而且很可能以后就是他的老婆,但兰泽光可能就被敌人拖住而死亡了,王铁山要背上见死不救的骂名;要么临时去替兰泽光解围,结果兰泽光没事了,王铁山自己部队还成了首先攻上一号高地的主攻部队,但敌人主力逃跑了而且兰泽光最看重的女人被王铁山弄丢了。王铁山有责任吗?似乎是有的;但最关键的责任不应该由王铁山来负,而是应该由制定这次战役的我军上级领导来负。不是吗?攻占一号高地本身总不能说是战略目的吧,真正的战略目的应该是通过攻占一号高地这个动作,来完成消灭敌人主力部队的任务。可是一号高地果真是敌人主力所在地或者打算拼死守住的阵地吗?显然不是。无论是兰泽光一人强攻一号高地,还是兰泽光联合王铁山一起强攻一号高地,实际效果都是徒劳甚至是在成全敌人逃跑。这个决策和判断错误,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因此,这样一个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决策,被王铁山阴差阳错地临时改动后,总的效果实际上和坚持原来方案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区别就是把原来可能死的兰泽光(也包括他的一些部下),换成了杨桃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侥幸生还的兰泽光有什么理由怨恨王铁山导致杨桃死亡呢?如果杨桃不死,死的就是他兰泽光自己,稍微换位思考一下,说王铁山是兰泽光救命恩人也不过分吧?即使杨桃活下来了,但兰泽光成了鬼,按照兰泽光活着时候的逻辑推理,那不还是便宜了他王铁蛋吗?
至于说王铁山该不该因为临时改变计划,自己先攻上一号高地而立功受奖,从前文分析看,由于没有达到全歼敌军的战略目的,按说不算有功,的确不该受奖,但是也无大过;更重要的是:兰泽光没有资格仅仅站在自己感受的立场上指责王铁山,兰泽光如果觉得心理不平衡,他唯一可以指责的对象,是他的上级领导在敌人战略目标上的判断错误以及随之而来的决策性错误-----不惜一切代价,谁先拿下一号高地谁立头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