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IPD咨询项目收获与感想
(2016-12-23 17:58:57)
标签:
ipdipd咨询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咨询 |
分类: 企业管理 |
2015年12月我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标志着我司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全体员工在张总和陈总的带领下,继续贯彻“节能优化,能效共享”的服务宗旨,为了更好的为电力系统供电侧及用电大客户提供更快和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2016年6月公司决议引入深圳汉捷研发管理咨询公司IPD咨询项目。
我们公司的IPD咨询项目由行业资深顾问郭富才先生主导,在近5个月的咨询中(平均每月一到两次,一次3天),大家从开始半信半疑(真有那么神奇?减少40%的研发周期),到慢慢接纳了IPD核心思想(客户要细分,要做产品规划),再到现在工作中能主动运用IPD的思路分析和解决问题(开会时“IPD”出现频率较高),这说明IPD对我们公司是有用的,这一点肯定无疑。
本人作为质量中心代表,作为产品QA,全程参与了培训与咨询。在培训前对IPD也有一些认识与理解。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是集成产品开发的意思,是一套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业内主要对大型复杂项目使用IPD流程,而以华为的成功案例而闻名。
通过本次学习与实际应用,更进一步掌握了其精髓,已开始在工作中落实其流程。本人在咨询中主要学习到了以下收:
第一,做新产品开发前,Marking必须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投资效益分析,将客户需求按照$Appeals工具来获取,可以覆盖客户对产品的各种期望。在此基础上再做相应的客户细分。第二,PDT团队是跨部门的,各核心代表都应尽早参与客户需求分析和设计,而不是到流程执行到各角色时,才介入参与。这样能提高交付效率,减少产品开发周期。第三,必须做平台,提高复用率减少重复劳动。下面就分别阐述各个思路的价值。
第一,新产品开发前,需要用专业的工具$Appeals来调研。
从价格、可获得性、功能/性能、包装、社会影响、保证、易用性、生命周期8个方面来剖析客户所需,并按这8个方面来将客户做进一步细分,我们要将产品分类,满足这些细分领域客户的需求。
目前我们公司的客户主要有两类:电力系统内、电力系统外。我们的产品目前主要是为系统内客户服务,帮助其解决电力系统的监测、治理、运维工作。系统内客户主要是国家电网电力公司、南方电网电力公司。这类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对功能/性能很敏感,特别对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非常敏感。虽然都是比较强势的甲方,但片区不同,具体关注的需求点也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
回首我们做过的产品,往往到生产调试时才发现不好安装;直到客户现场才发现包装考虑不周导致需要重新组装;直到产品在现场运行一年后才发现性能设计不够,达不到使用者增多的要求。这些都反映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需求分析和设计存在问题。这一点,我们急需落实,只有前端需求准确,才有可能项目成功。正所谓“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重要的多”。
第二,PDT团队成员要尽早参与客户需求分析和设计。
IPD研发模式是一种投资行为,团队中每员都有责任去保证项目是有收益而不是亏本的,且要符合合适的毛利率。那么从销售、Marketing、计划、采购、质量、研发、生产、工程各个环节都要思考如何能保证产品符合客户要求,且我们的交期是短的,成本是低的。
IPD新产品开发流程,已经将各种风险、变化都已经考虑,如何并行研发,如何把控风险,如何交付产品,都已经在其中体现,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定义各个角色,并将各角色要做的活动及输出物、完成标准都梳理出来。
这个流程是顾问和我们一起制定,符合我司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关键活动,我们制定了具体操作指导书,并请老师做了评审。PQA主要负责组织各类公司级技术评审,并把关准入评审的条件是否满足。
在3次演练中我们发现了电能质量终端的需求和设计方案考虑不周,发现小试样机不符合EMC要求,发现自定义报表的试运行方案存在缺漏。而之前,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准入把关,评审有效性大打折扣。通过学习,让我们分工有序,责任明确,能够更好的协同工作。
第三,必须做产品级平台,提高复用减少重复劳动。
目前我司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品规划。通常应按7:2:1比例开展交付项目、产品项目和预研项目,但我们基本都在做机会点交付的项目,产品级项目很少。
从开发角度,有些模块在各个产品中都会用到,例如采集,但是由于每月做平台,各个项目都要去开发一遍,即使是借鉴已完成的项目,也会出现重复修改的情况;从维护角度,没有产品级平台,就没有产品级基线,配置管理也会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就存在Core、CIM的维护问题,多个项目都会用到,但却没有做到平台级封装,已出现应用部使用时存在一些问题。
今年我们专门成立了平台部,也表达了一个决心,先从模块功能层面进行平台复用,再到框架的复用,最后能实现业务的复用。
以上是本人在咨询过程中收获最深的三点。除了这些,在项目管理部分,郭富才老师提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人员矩阵式管理和绩效考核,分级分层做评审等都是很好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目前,我们公司的中高层都在落实IPD研发管理流程。接下来我们也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作为IPD咨询的学员,我相信,在资深顾问郭老师的指导下,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就一定会有改变。作为PQA,我坚信IPD流程可以让我们对客户更了解,有更好的互动;让研发过程高效,在关键活动的评审把关一定可以发现问题降低风险,减少后期返工;最终让客户认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