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一:健康是最重要的?
数字10000中,哪一个数字最重要?
对每个人来说,健康都是最重要的。健康是“1”, 而其他的包括亲情、财富、事业、地位等,是“1” 后面的0,如果没有前面的“1”,其余一切都没有意义。
观念二:健康是自己的,和别人无关?
“忽视健康,伤害的不止是自己,还要殃及后代。”例如 “父母高血压,子女有45%的几率得高血压;父母双方一个高血压,子女有28%的几率得高血压;父母双方血压正常,子女得高血压的几率只有3.5%。”
一个不注重健康的人,如果中年猝死,对配偶来说是中年丧偶,对孩子而言是幼年丧父,对老人而言是老年丧子……死亡对死者本人的损失只是冰山一角,但对亲人、朋友、工作、事业的损失,是无法估计。
观念三:健康问题与年轻人无关?
健康现在已经不只是老年人的事情了,目前国人的健康状况很令人堪忧,30多岁动脉硬化,40多岁冠心病,50多岁脑溢血,六七十岁平均有6种慢性病。最近发现儿童和小学生高血压,中学生脂肪肝,动脉硬化,儿童得了成人病,青年得老年病。当前,提前衰老,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了普遍现象。这几年来,“英年早逝”的事件在各地屡有发生,这使我们不禁深思:是工作第一还是身体第一?
对“过劳死事件”的警醒和深思:
·2005.4月 著名画家陈逸飞死于胃出血
·2005.7月 著名特型演员古月死于心肌梗塞
·2005.8月 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死于心肌梗塞
·2005.8月 傅彪因患肝癌于8月30日病逝
·2004年4月9日,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死于心脏病
·2004年11月7日,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壮年辞世
·2005.9月 38岁的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病逝
除了以上名人的猝死引人震惊外,近年来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也屡见不鲜:年仅32岁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等,他们早逝的诱因都被认定为是过度劳累。前不久,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30多岁的女博士,在做实验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已抢救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死者全身器官已经提前衰老。
“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这点很容易为一般人所忽视。“过劳死”最常见的直接死因有: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过劳死”又可视作一种疾病过程或身体非正常状态。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媒体曾经以旁观者姿态大量报道过的日本白领阶层过劳死现象,现在如瘟疫般,已经蔓延到你我的身边,开始威胁到每一个人——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事实。
你要买车、你要供房、你要出国要读MBA、你要打败竞争对手、你要消费、你要事业成功的一切标志。你熬夜、你加班、你陪客户吃饭、你陪领导暴饮,还不到三十岁,你已经有了将军肚,你开始脱发早秃。你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你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你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解不了困。你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你知道其实这种状况很不好,可你一直想挺过去,想等事业有一个阶段,你天天幻想休假那天去世外桃源去丽江香格里拉,去好好修整一下,然而,那一天何时能够到来连你自己也不知道。 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在呼吁各位老板关注你的身体、关注员工健康、关注家人的健康,从现在做起,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健康问题也不再是老年人的代名词。
观念四:健康是有病时才考虑的事情?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孙思邈. 《千金方》
在我国,每100万元医疗费中,有99%用于治疗,只有1%用于预防,而在发达国家,其比例为7比3。国外注重预防,国内对预防的认识不够。面对传统的拥有几千年历史中医养生,我们有多少人去重视了?
国家“九五”攻关发现,在我国,预防费用:医疗费用:抢救费用==1:8:100。用于预防的仅仅只有一块钱?而花在治疗和抢救的费用是99块钱,假如我们多拿出一些钱用于预防和健康知识的学习,即使达到国外的比例,也是划算的,不但省了钱,更重要的是减少痛苦。即个人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还节省医药费,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花钱看病的传统思想?树立花钱防病的思想才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彻底改变目前普遍的做法,即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用健康换事业”,而年老时“用金钱买健康”,把年轻时赚的钱又还给医院。
观念五:健康源于良好的生活方式?
据卫生部门统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疾病呈快速上升势态;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死亡的人口中约有24%是死于生活方式疾病;到90年代末,则有约75%的人是死于生活方式疾病,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测一下您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吗?
1、您能在晚上10点之前睡觉并保证睡足7—8个小时吗?
2、从来不吸烟?
3、不饮酒或只少量饮酒?
4、每天都吃早餐?
5、每周都进行3—4次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运动?
6、注重科学的饮食饮水方式?
7、注重食物营养的合理搭配?
8、每天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情?
以上最基本的8条你能做到了几条?其实,健康由四个因素决定:一是父母遗传,占15分;二是环境,占17分———其中社会环境占10分,自然环境占7分;三是医疗、医院、技术,占8分;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占60分。“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的因素中,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占主体,所以,可以说健康的钥匙就在自己的手里。健康就是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的。”
健康观念六:健康依靠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和测试:结果发现北京年轻育龄女性营养知识调查不及格(2007年4月)。调查对象为年轻女性,包括公司职员、公务人员和学生,文化程度以大专和大学为主。结果营养知识问卷平均得分仅为52.4分。表现在:
1、营养知识缺乏:超过一半的女性认为“讲营养”就是“多吃好东西”、“多吃肉蛋”;超过8成的年轻女性不知道怀孕时体重过低会影响胎儿健康,也不知道何时需要补充叶酸。
2、营养行为不良:40%以上的年轻女性吃早饭的次数过少,51%的年轻女性几乎不运动。
3、审美观点错误:超过一半的体重正常女性认为自己体型偏胖,而在低体重的女性中,竟有接近四成认为自己属于正常体型范围,甚至还有14.7%嫌自己胖。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对健康的维护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的“防患”
。而“防患”的最好做法就是要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提升国人的健康理念,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维护健康,指导并改变市民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这也是每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