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黄河下游整治方案争论”的一点意见

(2025-11-21 10:21:25)
标签:

洪水

环境

黄河

时评

杂谈

分类: 我的回忆

杨树清(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教授)

 

   近来从网上读到两篇对于黄河下游整治方案争论的文章,其一是温善章先生的“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机理及河道整治方案研究》的探讨”,另一篇为齐璞先生的“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方案研究”。读后深感意义重大,特将这两篇文章转来论坛,翼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和讨论。(此文在我的博客中有)
   这两篇文章都对黄河游荡性河段主槽整治方案进行了批判,对长期以来主导治河实践的 “河性趋弯”或“小水坐弯”传统基本理论进行了质疑,所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河流运动的本质到底是“趋弯”,还是“趋直”,值得认真和深入的讨论。
   目前,黄河游荡性河段主槽整治方案是按照“河性趋弯”来设计的,如果其理论基础不对,则直接影响“调水调沙”效益的发挥,直接加剧“悬河”长高的速度,遭致后人垢骂。所以,厘清河流运动本质,对黄河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
   不仅是黄河,我国其他河流的整治也大多按“河性趋弯”这一假定进行设计和施工,可谓“流毒甚广”。通过讨论,肃清流毒,对于今后我国河流整治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大有好处。所以,对其他河流也大有意义。
   笔者赞成温善章和齐璞先生的观点,认为河流根本不存在甚么“河性趋弯”的基本规律。通常每条河流所表现出来的“千回百转”的弯道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河流选择“阻力最小”路径的必然结果;水必然选择往相对最低处流,每一河段的相对最低处并非呈一直线,每一河段的相对最低处并非万古不变,这就导致河流弯曲的外表。
   打过比方说,我们观察人类的足迹(或汽车的轨迹),发现都是“千回百转”的。如果我们从而得出结论“人性趋弯”或“车性趋弯”,并且将之当作普遍真理,指导实践,故意将高速公路设计成“千回百转”的道路。这岂不大错特错?
   人类的足迹之所以“千回百转”,岂不是因为 “遇阻则拐”吗?岂能因为人类“遇阻则拐”,而将高速公路设计成弯道。我们整治黄河主槽不就是要为“调水调沙”建设水沙的高速通道吗?不也是一条泥沙的高速公路吗?有必要让这一“高速公路”拐来拐去吗?
   另外,这条水沙高速通道的建设不一定以传统的方法来做。现代材料科技已相当发达,国内外水利工程已大量采用软材料施工,如上海长江口建100公路长隔水提,没有用一砖一石,只用大型沙袋,达到又快又好的目的。
   所以,我的意见为:
1)黄河下游没有必要故意整治为弯曲河道,恰恰相反,应尽量整治为顺直河道,整治为水沙的“高速公路”;
2)黄河下游的整治工程要结合现代科技,特别要重视软材料的运用。
 以上意见,很不成熟,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杨树清于2007-3-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