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三门峡后传(14)

(2025-08-25 03:40:55)
标签:

洪水

环境

黄河

时评

杂谈

分类: 我的回忆
原文地址:三门峡后传(14)作者:子曰诗云

原来,这些年一直有人还叨念着1963年底那次半途而废的“水沙逆逆调节”试验,老觉得要不是天公不作美,这试验说不定就成功了,总想找个机会再试一次。问题是,现在三门峡水库已经武功尽废,再也不敢蓄水了,更别提搞什么人造洪峰了,再说,现在下游河道防洪形式这么严峻,能不能受得了人造洪峰还是一个未知数呢。所以没有机会。

但你还别说,这些人还挺有想法,脑筋一转,主意来了:咱在三门峡下游再建个反调节坝咋样?

说到这里就歪个楼,说说反调节坝是神马东西。我们都知道,每天的用电负荷存在高峰和低谷,白天用量大,晚上用量少。偏偏电这玩意儿又不好储存,抽水蓄能电站也不是哪儿都适合建,所以只好高峰时多发电,低谷时少发电。对火电站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就是往锅炉里多加或者少加一点燃料的问题;水电站就不一样,高峰时发电水管开大些,下游流量就高,低谷时水管关小了,下游流量就低,结果下游水位就这么每天都忽高忽低的,流率也时大时小,对防洪、航运和取水都有影响。

怎么办捏?这就要在水坝的下游不远处,再修一个水坝,上游忽大忽小的来水在这里先调整一下,稳定稳定情绪,然后再均匀地排下去,有点类似电脑里头那个缓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葛洲坝,那就是三峡大坝的反调节坝。所以大型水电站造价比小水电高,这也是原因之一——造一个坝不够,得造两个。

所以,这次提出来的思路就是:既然反调节坝能调节来水,肯定也就能调节来沙,没准下游的淤积问题就解决了。

那这个反调节坝修在哪儿呢?当年毛子大哥不是给黄河上设计了46个梯级吗?咱在三门峡以下那些规划的坝址上,选个合适地坝址修这个反调节坝,应该错不了。冒号一听有理,于是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精神就批准了,选来选去,看中了第40个梯级,正废弃了不用呢,就选了这个地方了。

那说了,这反调节坝究竟在哪捏?嘿嘿,说出来地球银都知道,那就是小浪底。所以现在明白了吧,小浪底工程,其实完全就是三门峡工程的擦屁股工程。没有三门峡那点麻烦事,小浪底根本就不会修。三门峡的初期投资是19个亿,小浪底可是足足花了352.34亿!这笔账,是不是也应该算在三门峡的头上呢?

那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这是事后诸葛亮,小浪底工程不也列入了老毛子当初的开发规划里头了么?凭啥说他一定就不会修?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

 

说起这个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下游130公里,是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以下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有点类似长江三峡工程那种地理位置,所以民国时期历次对黄河的查勘、调查、规划,都认为小浪底是最佳坝址,而不是三门峡。

那后来为啥黄河开发的落脚点选在了三门峡呢?这还是要回到那份由老毛子制定的水利规划上去,在老毛子看来,三门峡坝址比小浪底更加优越,原因在于三门峡的综合效益最好,按当时专家组长科洛略夫的话说,“任何其他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使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当然罗,老毛子并没有考虑淹没和移民损失,对淤积危害的估计也不充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否则这个后传就写成前传了,按下不表。总之,有了老毛子拍板,小浪底就让位于三门峡了。

三门峡的地位确定以后,老毛子看看三门峡到小浪底这一百多公里区间内还有好几处可以建坝的地方,于是又在其间设置了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三个梯级,都是以发电为主的低水头径流电站。但是后来,随着花园口、位山等梯级开发的失败(位山枢纽也是那46个梯级中的一个,命运和花园口枢纽一样,轰隆一声木有了,再次证明了毛爷爷那句“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不是随便说的),小浪底枢纽的建设也就搁置了下来。所以建国以来,小浪底的地位和三门峡那是从来都不能相提并论的。

 

那咋小浪底的地位后来又被拔得那么高捏?这全托了三门峡的“福”。

首先,三门峡工程建成后没多久,就发生了严重的淤积问题,库容损失过半,水库防洪功能指望不上了,尤其是1962年以后,水库运用方式从“蓄洪拦沙”改为“滞洪排沙”以后,实际上就是变相承认三门峡失去应有的防洪功能了,把防洪的皮球又踢回给了下游。

可是三门峡工程当年上马时的牛皮吹得实在太响,给下游的印象一直是大坝修建以后,这防洪任务交给三门峡就行了,那个挑堤的钱就可以省下来,所以黄河大堤的维修就松懈了,防洪标准也自然相应降低了。比如花园口,1960年时堤防的防洪标准的25000秒立米,到1962年就降到18000秒立米了。这时候上游传来“三门峡靠不住”的坏消息,下游这下可慌了神,赶紧重新加固大堤,把花园口的防洪标准又提高到了22000秒立米。

可这样小打小闹还不够,连1960年的防洪水平还没恢复呢,黄委咬了咬牙(真是咬了咬牙,您看那是什么年代,三年大饥荒刚结束呢),开始了建国后第二次大修堤行动,投入3197万个工作日,投资8146.19万元,从1962年到1965年,用了三年时间把黄河下游的堤坝加高了1~2米。

可就这样,下游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总想着上游有个啥东西帮忙挡一下洪水就更好了。其实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前文已经分析过了,黄河下游河道由于长时间溯源冲刷的缘故,加上铜瓦厢改道后的新河道淤积很轻,所以行洪能力很好,不需要上游拦洪也可以安然度汛,但当时的防洪理论就是要拦洪,而且现在三门峡水库的“水沙逆调节”已经把下游河道搞坏了,三门峡防洪不但指望不上,还给下游制造了麻烦,那总得另找一个能够拦洪的地方呀,任家堆、八里胡同那几个地方都不是很合适,看来看去,眼睛就瞄上小浪底了。

 

其次自然就是淤积的问题了。当时的理论认为,黄河一年16亿吨泥沙,靠自然的力量没有办法完全排往大海,这淤积在河道里的泥沙就要把河道淤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堵”字决,即把泥沙拦在某个水库里,三门峡水库就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三门峡武功全废以后,这个“堵”字决的理论并没有因此失去市场,反而仍然是主流,并且有了理由:三门峡之所以不能拦沙,那是因为综合指标订得太高,贪大求全,如果再修一座拦沙大坝,不要赋予那么多额外职能,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相当的振振有词。看来看去,这拨人的眼光也落到小浪底了。所以小浪底拦沙的任务,其实也是从三门峡哪里继承过来的。

 

所以我们看得很清楚了:小浪底一开始并没有赋予那么重要的地位,后来为了弥补三门峡防洪和拦沙的功能的丧失,这才被迫修建小浪底高坝,至于那个反调节功能,则更是彻彻底底的擦三门峡的屁股,因此才说,没有三门峡那点麻烦事,根本就不会有现在的小浪底。当然罗,防洪拦沙理论有问题,那是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对治黄的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不能僵硬地拿今天的标准去看待前人的努力;但就事情的因果关系来说,首先是三门峡不能防洪了,大家才想到了小浪底,如果三门峡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防洪和拦沙能力,大家也就不会再去打小浪底的主意了。

 

后来到了1975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泛滥。根据计算,如果这场大雨下在黄河流域,就可能爆发4万到5.5万秒立米的特大洪水,远远强于1954年特大洪水,就当时黄河下游河道那副惨不忍睹的样子,出大事几乎是必然的。这下黄委急眼了:谁知道老天爷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所以兴建小浪底工程的事情马上就列入了议事日程。

不过葛洲坝的教训摆在那里,砖家和冒号也也学乖了,知道这事再快也得有个程序,所以从规划、查勘按部就班逐项来,等到提出设计报告,已经是1981年3月份的事情了:按设计方案,大坝结构为重粉质壤土斜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0米,正常高水位275米,设计水位270.5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另外计划安装6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的发电机。

又过了10年,也就是1991年,小浪底枢纽开始了前期施工,再10年后的2001年,主体工程才全部完工,如果从1962年最早有人提出修建小浪底水库减轻黄河下游淤积算起,时间已经过去整整40年。

那有人说了,三门峡的“蓄洪拦沙”教训那么深刻,这帮人为啥还要搞拦沙呢?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

倒也不完全是。面对三门峡如此严峻的形势,就是最乐观的“堵”派砖家也不敢不吸取三门峡的教训,所以在设计小浪底时,赋予工程的只能是防洪、防凌和减淤,发电功能虽然有,但是被放在了很次要的地位;另外就是这一次泄洪能力的指标被拔得很高,145米高程时的泄流能力足足有64200秒立米(回想一下三门峡就知道这个数字多么大了),汛期小浪底基本上就是畅泻;另外就是运行方式也很保守,小浪底的经济使用寿命只设计50年,前20年尽可能拦沙,后30年库容淤得差不多了,再采取反调节方式运用,能拖一天算一天,预计能使下游河道减少72.8亿吨泥沙淤积。至于这些淤积在小浪底库内的泥沙未来怎么处理,以及小浪底淤满以后下游河道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没人回答,先做眼前的事情吧,以后的事情留给下一代去解决——很有一点“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意思。


但这会儿才70年代初,莫说小浪底工程了,就连具体坝址定在哪里还有争议呢,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三门峡“水沙逆调节”的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下游河道的问题只能搁置,听任这么耗着,烧高香期待老天爷发慈悲,千万不要在黄河流域下大雨。

下游的故事到此暂告一段落,那上游情况捏?前面不是说了,泥沙大量出库,库容大量恢复了么?应该形势大好吧。

嘿嘿,没那么简单,下面就聊聊上游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